不斷完善——藥膳升華3(2 / 3)

與宋代的許多文人士大夫一樣,蘇軾對日常飲食養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認為:

養生者,不過慎起居飲食,節聲色而已。節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藥於已病之後。

在具體的飲食養生中,蘇軾非常提倡節製飲食的方法,主張“已饑方食,未飽先止”,認為“夫已饑而食,蔬食有過於八珍。而既飽之餘,雖芻豢滿前,唯恐其不持去也……未饑而食,雖八珍猶草木也。使草木如八珍,唯晚食為然”。

蘇軾還是節製飲食的身體力行者,他為自己規定:“東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召我者,預以此先之,主人不從而過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

蘇軾還主張吃易消化的食物以養生,他認為,最有利於養生的飯是“軟蒸飯”,最有利於養生的肉是“爛煮肉”。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蘇軾創製的“東坡肉”才會烹製得如此軟爛。

粥由於煮得很爛,最易消化吸收,蘇軾亦是宋代主張以粥養生者之一。有人描述說:“後又見東坡一帖雲:夜坐饑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膈養胃。僧家五更食粥,良有以也。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尤不可說。”  蘇軾還主張不食過熱或過冷的羹湯,要少飲酒等。

蘇軾還把食素吃蔬視為複歸自然的重要手段,對各種素食大加讚美。如他在《東坡羹頌並引》中稱“東坡羮,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羮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在《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中稱頌用“蔓菁、蘆菔”煮成的東坡羹“尚含曉露清”;在《菜羹賦》中說:“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

另外,蘇軾在《又一首答二猶子與王郎見和》中以“脯青苔,炙青蒲。爛蒸鵝鴨乃瓠壺,煮豆作乳脂為酥”讚美青苔、蒸瓠子和豆腐;在《食槐葉冷淘》中描述和讚美了用槐葉汁製作的涼麵;在《除夕訪子野食燒芋戲作》稱讚了用牛糞火灰煨製的芋頭。等等。

在蘇軾以素食、蔬食為美思想的影響下,黃庭堅、陳師道、洪適、韓駒、朱熹、陸遊、楊萬裏、範成大等宋代著名文人幾乎沒有不讚美素食的。可以說,宋代文人士大夫飲食生活中重視素食的傳統與蘇軾的大力倡導不無關係。

我國古代的著名文人無乎都與酒有不解之緣,常常以酒會友,以酒助詩文,其有關酒的詩文眾多,對我國酒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一代文豪蘇軾對飲酒亦懷有濃厚的興趣,但與其他大多數文人不同,蘇軾並不僅僅局限於酒詩、酒文等作品的創作上。蘇軾還“尤喜釀酒”,一生中自釀過蜜酒、桂酒、真一酒、天門冬酒、萬家春酒、羅浮春酒、酴醿酒等多種酒品,還把其釀酒經驗加以提煉、總結,著成《東坡酒經》一文,對飲酒養生的創新和釀製工藝的改進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蘇軾深得釀酒真諦,所釀之酒亦多佳品,如所釀的桂酒,“盎然玉色,非人間物也”,“釀成不減王晉卿家碧香”,“釀成而玉色香味超然,非人間物也”;所釀的蜜酒,“甘露微濁醍醐清”。

在釀酒的過程中,蘇軾並非完全照搬前人的配方,而是經常有所創新和改良,他還把自己畢生的釀酒經驗加以總結,寫成了《東坡酒經》一文。《東坡酒經》曆來被人們視為我國釀酒史上的經典之作,它雖然隻有377字,但敘述簡明,對後世的釀酒技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蘇軾釀酒所用的酒曲有兩種,一種是用大米、卉藥等製成的餅曲,另一種是用麵粉和薑汁製成的風曲。釀酒所用的米亦分為製醪用米和投料用米兩種。

與宋代的大多數文人士大夫一樣,蘇軾一生嗜茶,並精於茶藝,廣泛參與各種茶事活動。茶與酒一樣,也是蘇軾文學創作的重要主題。僅《東坡全集》一書中,共出現“茶”字165次,而《東坡詞》中也出現“茶”字5次。

在蘇軾這些文學作品中,專門詠茶的詩賦文章就有70餘篇,內容涉及評茶、種茶、名泉、茶具、嚐茶、煎茶、茶史、茶功等各方麵,形式有古詩、律詩、絕句、茶詞、雜文、賦、散文以及回文詩。這些詩詞文賦多是蘇軾在參與各種茶事活動後創作的。

蘇軾得到佳茗,對其賞玩後,多有吟詠,如《月兔茶》雲:“環非環,玦非玦,中有迷離玉免兒,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圓還缺缺還圓,此月一缺圓何年。君不見鬥茶公子不忍鬥小團,上有雙銜綬帶雙飛鸞。”

在宋代的眾多茶品中,蘇軾最為推崇的是閩之郝源,“天下葉氏雖夥,然風味徳馨,為世所貴,皆不及閩。閩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為甲。”

對於好茶,蘇軾認為須親自煎烹方得其韻,因此“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湯生璣珠”。而在煎茶後,蘇試亦有佳作,最著名的當屬《試院煎茶》與《汲江煎茶》二詩。

得飲好茶,自當吟詠,如《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等。

最妙的是,蘇軾夢中飲茶亦作詩,據《記夢回文二首》“敘”雲:“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夢人以雪水烹小團茶,使美人歌以飲餘,夢中為作回文詩,覺而記其一句雲:‘亂點餘花唾碧衫’,意用飛燕唾花故事也。乃續之為二絕句雲。”

蘇軾還親自種茶。1081年蘇軾在黃州“東坡”播種“桃花茶”,其茶子源於大治一長老。1096年,蘇軾在惠州白鶴峰移植一茶樹。這兩次種茶皆獲得成功,蘇軾各賦詩以記之,即《問大治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及《種茶》二詩。

茶以水為魂,曆代茶人都十分重視烹茶用水。有“天下第二泉”之稱無錫惠山泉水,更是世人公認為烹茶的上佳用水。蘇軾對無錫惠山泉水亦格外青睞,寫有《求焦千之惠山泉詩》。他一生數次遊覽惠山,留下了《遊惠山》一詩。

蘇軾所創作的茶詩、茶詞、茶文、茶賦,極大地豐富了我國以茶養生的文學內涵,這些詩詞文賦對我國古代茶藝、茶道的豐富和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如《汲江煎茶》詩雲: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鬆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數荒村長短更。

在這首詩中,蘇軾寫出了月夜臨江烹茶的獨特妙趣,他憑著文學家特有的感覺,進入到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茶道藝術境界,實現了以茶滌煩、以茶自省的養生目的。

同時,蘇軾的這些茶詩、茶文也是人們考察和研究宋代以茶養生的重要參考資料。如從《和蔣夔寄茶》詩中的“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薑鹽煎”,可知宋代烹茶時添加鹽、薑、香藥等各種佐料的風俗仍然流行。

蘇軾對茶的總體評價至高。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他把茶比作美人,留下了“從來佳茗似佳人”的千古佳句;在《葉嘉傳》中,他把茶比作“資質剛勁”的清白之士,頌揚茶“風味恬淡,清白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