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完善——藥膳升華3(1 / 3)

不斷完善——藥膳升華3

蘇軾獨創的飲食養生術

1037年,在我國北宋時期的四川眉州,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蘇洵,也就是《三字經》中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這一年他喜得貴子,取名“蘇軾”。

蘇軾受父親影響,自小酷愛讀書,經史子集無所不讀,而且記憶力特別好。而且他還讀了很多曆代和當時的醫學方麵的書籍。後來受佛教影響,自己取號東坡居士。

在我國飲食文化史上,蘇軾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對我國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的發展貢獻良多。

蘇軾自稱“老饕”,他喜吃善吃,知味識味。無論在飲食實踐上,還是在飲食理論上,蘇軾對我國食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與蘇軾有關的眾多飲食典故,在民間流傳甚廣,更是極大地豐富了我國飲食養生文化的內涵。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顛沛流離,足跡遍及我國大江南北。據《宋史·蘇軾傳》及其他有關文獻記載,蘇軾走出家鄉四川眉山後,先後到過開封、鳳翔、密州、徐州、湖州、汝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儋州、廉州、舒州、永州、黃州、常州等地。

顛沛流離的生活,使蘇軾有機會了解到各地不同的飲食風俗,親身感受到四方飲食生活的差異。每到一地,知味善吃的他都曾有意識地品嚐該地的風味肴饌,而文學家的習性又促使他賦詩撰文以記述所品嚐到的美食。

據不完全統計,蘇軾直接描述飲食烹飪的詩文近百篇,間接描述的就更多。如吃鯿魚,作《鯿魚》詩;吃野雞,寫《野雉》詩;吃竹,有《竹》詩;吃蛇、蛙、蛤,寫《古意》一首;吃竹筍,寫《送筍芍藥與公擇二首》;吃梭子蟹,寫《丁公默送蝤蛑》;吃豆粥,寫《豆粥》詩。

另外,蘇軾吃鮑魚、巢菜、河豚、寒具、棕筍、蜜唧、黃雀、二紅飯等,都寫有詩或文。如果把蘇軾記錄的饌肴品種集中在一起,完全可以看出宋代的飲食狀況和食品製作水平。

蘇軾還直接參與烹飪實踐,創製出許多美肴佳饌。從他幼年時,對食物烹飪即懷有濃厚的興趣,《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羮》一詩稱:“我昔在田間,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腳鼎,自煮花蔓菁。”

進入仕途後,蘇軾烹飪食物的興趣絲毫未減,他經常親自入廚烹飪,並以此為樂。最了不起的是他善於因地製宜,用一般及平常的普通物料和簡便方法,烹製出鮮美可口、風味獨特的菜肴。東坡肉、東坡魚、東坡羹、二紅飯等蘇軾所創的肴饌皆有此特點。

蘇東坡經常到山野裏去發掘一些藥食兩用的山草野味。一次,他走到一片稻田附近,突然看見他平時喜愛吃的野薺,便想解解饞,於是用衣服捧著荸薺來到附近的寺院,借用灶火煮粥,大快朵頤。

蘇東坡還愛吃山芋煮成的玉糝羹。他經常下廚自己煮著吃,並且稱這是健脾益氣的佳品。中醫史書也記載,山芋是塊莖類食物,富含多種營養,可益脾和胃,治淋巴結腫大。外用可以幫助消腫、鎮痛。

麥門冬飲也是蘇東坡喜歡的飲品,他將麥門冬飲製成具有口腔保健、安神催眠的家常飲料,並作詩說:

一枕清風值萬錢,無人肯賣北窗眠。

開心暖胃門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

麥門冬是中藥中補陰的上品,有益陰養胃、潤肺清心的功能。常用於咽幹口渴、大便燥結,也可用於心煩失眠、心悸盜汗等症。

蘇軾到登州上任時,地方官員特聘當地有名望的女廚為掌灶,款待蘇軾,烹製時間短了些,待菜上桌時,魚中間尚未熟透。當地官員大為不滿,令女廚重新製作。

女廚想,將原魚再煎恐顏色太深,如果重新製作,時間又恐來不及。女廚左思右想,計上心來,她弄了些蔥、薑、花椒等調料,烹調加湯,將原魚下鍋燉煨。待湯汁靠盡且已熟透,便盛盤上桌。

蘇軾及地方官員,等不可耐,舉箸便食。魚一入口,口生快感,頓覺鮮香濃鬱,風味獨特。再看盤中色澤豔麗,與眾不同,美不勝收。於是請女廚到席間,問其如何製作。

女廚不知是福是禍,內心懼怕,一時不知所措。當女廚想起將酥脆的食品,入鍋燉煨使其軟化,當地稱為塌,故曰:“此菜乃鍋塌黃魚是也。”

蘇軾聽完此菜做法後,讚不絕口,賞以重金。從此,“鍋塌黃魚”以其特有的魅力,流傳民間,成為膠東名肴,得到廣泛流傳。

東坡肉是蘇軾在黃州任團練副使時創製的豬肉佳肴。在宋代,豬肉的消費量雖然很大,但其在肉食中的地位並不高,貴羊賤豬是宋代社會的飲食風尚。

蘇軾“性喜嗜豬”,到黃州後,發現“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經過實踐,他創製了小火燒豬肉的方法:“浄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這種做法流傳開來,就成了後來名揚天下的“東坡肉”。

東坡魚也是蘇軾在黃州時創製的,其製作方法為:“以鮮鯽或鯉治斫冷水下入鹽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以渾蔥白數莖,不得攪。半熟,入生薑、蘿卜汁及酒各少許,三物相等,調勻乃下。臨熟,入橘皮線,乃食之。其珍者自知,不盡談也。”

東坡魚的妙處就在起鍋前加入橘皮切的一撮絲線,與眾不同,別具一格。

蘇軾還製作出一種美味的“東坡羹”,這是一種菜羮,這種羮“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蘇軾對其做法描述極詳:“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薺,皆揉洗數過,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許塗釜緣及瓷盌,下菜,湯中入生米為糝,及少生薑,以油盌覆之,不得觸。觸則生油氣,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飯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須生菜氣出盡乃覆之。羮每沸湧,遇油輒下。又為盌所壓,故終不得上。不爾,羮上薄飯則氣不得達,而飯不熟矣。飯熟羮亦爛,可食。若無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熟赤豆與稉米半為糝,餘如煮菜法”。

這種羮的做法的確別具一格,煮羮蒸飯兩不誤。飯熟羮亦爛,可謂兩全齊美。

二紅飯是用大麥及小豆蒸製的飯,以酸漿水浸泡後進食。這種飯酸甜滑順,具有西北民間酸漿飯的風味。

蘇軾在《仇池筆記》卷上記述了這種飯的創製過程:“今年東坡收大麥二十餘石,賣之價甚賤,而粳米適盡,故日夜課奴婢舂以為飯。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雲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饑,用漿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複令庖人雜小豆做飯,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樣二紅飯也’。”

蘇軾不僅有豐富的飲食實踐經驗,其飲食理論也相當豐富,尤其在養生方麵的言論頗豐,著有《養生說》、《記三養》等文,清人王如錫編的《東坡養生集》收集了蘇軾有關養生方麵的論述一千多條,分飲食起居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