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林奇葩——五糧液酒
五糧液為大曲濃香型白酒,產於四川宜賓,用小麥、大米、玉米、高粱、糯米5種糧食發酵釀製而成,在我國濃香型酒中獨樹一幟。五糧液古窖池群是我國唯一最早的地穴式曲酒發酵窖池群,證明五糧液酒已有六七百年的曆史。
宋代宜賓姚氏家族私坊釀製的“姚子雪曲”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明代宜賓人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總結出陳氏秘方,時稱“雜糧酒”,後由晚清舉人楊惠泉改名為“五糧液”。
五糧液產地宜賓釀酒史
我國四川宜賓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區。聚居此地的各族人民依托世代承傳的習俗和經驗,曾經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釀製出了各具特色的美酒。
例如:先秦時期當地僚人釀製出了清酒;秦漢時期僰人釀製的蒟醬酒;三國時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紅果釀製的果酒等,都是當時宜賓地區少數民族的傑作,無不閃爍著古代我國人民對釀酒技術的獨到見解和聰明才智。
到了南北朝時期,彝族人采用小麥、青稞、大米等糧食混合釀製了一種咂酒,從此開啟了采用多種糧食釀酒的先河。
咂酒因其飲酒的方式而得名,釀時先將糧食煮透、晾幹,再加上酒曲拌勻,盛於陶壇中,用稀泥將壇口密封,並用草料覆蓋,讓其發酵,十餘天即成。飲用時,揭開泥封,往罐內注水,飲酒者每人持一根竹管直接從罐內吸飲,一邊喝一邊加水,直到沒有酒味為止。
在唐代時,宜賓稱戎州,當時官坊用4種糧食釀製了一種“春酒”。唐代大詩人杜甫大約在743年到了戎州,當時的戎州刺史楊使君在東樓設宴為他洗塵。杜甫嚐到了春酒和宜賓的特產荔枝,即興詠出《宴戎州楊使君東樓》詩一首:
勝絕驚身老,情忘發興奇。
座從歌妓密,樂任主人為。
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
當時杜甫已至晚年,但仍然憂國傷生,顛沛流離,許多詩寫得沉鬱無比,讀來令人心酸,但獨獨這首詩卻流露出少見的快樂情緒,原因就在於詩中的美酒“重碧”。重碧酒的原料是4種糧食,隻比後世的五糧液少一種。所以重碧乃是五糧液不折不扣的前身。
到了宋代,宜賓當地有個釀酒的姚氏家族,其以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蕎子5種糧食為原料釀製的“姚子雪曲”,這就是後世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
北宋詩人黃庭堅一生好酒,他是最早一個宣傳五糧液的前身“姚子雪曲”的人,也是最早一個作出鑒評的人,他的詩文為後人研究五糧液的發展史留下了珍貴資料。
1098年,黃庭堅被貶謫為涪州別駕,朝廷為避親嫌,又把他轉而安置於戎州。黃庭堅自此擺脫朝政,寄情於山水詩酒之中。在 寓居的3年,他遍嚐戎州佳釀,寫下17篇論酒的詩文,其中最為推崇的是《安樂泉頌》和《荔枝綠頌》。
早在唐代,戎州就盛產荔枝,因而就有了“荔枝綠”這種酒。 一日,戎州名流廖致平邀好友黃庭堅到家中品此酒,當時詩界的規矩是將酒杯置於水麵,漂到誰的麵前就由誰獻詩一首。這中古時被稱為“曲水流觴”。
當輪到黃庭堅時,他試傾一杯,先聞其香,其香沁人心脾,再觀其色,其色碧綠晶瑩。看著透明醇香的美酒,黃庭堅頓時興奮起來,所謂無酒不成宴,有酒詩如神矣,他當即吟詩一首《荔枝綠頌》。
之後,黃庭堅複作《安樂泉頌》,這更是詩化了的一篇鑒賞酒質的評語:
姚子雪曲,杯色增玉。
得湯鬱鬱,白雲生穀。
清而不薄,厚而不濁;
甘而不噦,辛而不螫。
老夫手風,須此神藥。
眼花作頌,顛倒淡墨。
詩中讚美了姚子雪曲酒,其“杯色增玉,白雲生穀,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蟄”之句,短短幾字高度濃縮了黃庭堅對這種美酒的審美感受。 從此以後,戎州的“荔枝綠”就聲名鵲起,成了進貢朝廷的天下名品。
水在釀酒過程中起著特殊的作用。黃庭堅《安樂泉頌》中的安樂泉,泉水潔淨,清爽甘洌,沁人肺脾。古語說:“上天若愛酒,天上有酒仙:大地若愛酒、地上有酒泉。”可見水在美酒中的地位了。
據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軍南征至雲南西洱河,遇四口毒泉,其中一口為啞泉。時逢天氣好生炎熱,人馬飲用了啞泉水後,一個個說不出話來。後來幸得一智者指教,複飲宜賓安樂泉水,“隨即吐出惡涎,便能言語”。
宜賓美酒的釀造用水全部取自於安樂泉,故安樂泉被譽為“神州釀酒第一福泉”。
令人稱奇的是,後世嚴謹認真的評酒專家們也給予了五糧液“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淨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的高度評價。科學的評價恰與900多年前詩人黃庭堅的評價驚人地相似,這也恰恰說明了五糧液千古不變的卓越品質。
[旁注]
杜甫 (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我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著名作品有“三吏”“三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