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 (1045年~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他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遊學於蘇軾門下,天下稱為四學士。
曲水流觴 是我國古代流傳的一種遊戲。夏曆的三月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麵前,誰就取杯飲酒。353年農曆三月初三上巳日,晉代貴族、會稽內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等42人,在蘭亭修禊後,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引為千古佳話。
諸葛亮 (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山東臨沂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閱讀鏈接]
自古好水出好酒。在宜賓江北公園中,保留著有900多年曆史的流杯池,相傳就是黃庭堅所造。而千餘年後,安樂泉仍為釀造神州瓊漿.唯一的水源。
另外,廣西恭城縣龍虎關有一眼泉水可以釀酒。明末清初,當地人用此泉水釀成“龍虎酒”,成為全國名酒。這眼泉水本身具有甘甜酒味的特點,並含有30多種微量元素。
千年老窖醞釀的五糧液
我國白酒釀造有一條定律:“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全憑窖池老。”宜賓在明初形成了古窖池群,也大量出現了糟坊,這種作坊式經營的私人企業,後廠釀酒,前店賣酒。
在宜賓明清兩代曆史上,最為著名的糟坊有溫德豐、利川永、長發升、德盛福、鍾三和、張萬和、葉德盛等12家老字號。
明代的地穴式古酒窖分布在後世酒廠的“順字組”和“東風組”內。“順字組”是原“利川永”糟坊舊址,明清時發展到古窖27口,按西南、東北走向,分左、中、右三行排列,其左列順數第7、8、9三窖為明代酒窖。用手指在古窖上摸一下,都能留下撲鼻的酒香。
窖號21、22、23三窖原為“利川永”的前身,創自明初的“溫德豐”糟坊。其原型呈鬥形,與明末清初的“張萬和”、“葉德盛”糟坊所開的長方形窖有異。
“東風組”位於宜賓的一條悠然老街“古樓街”,入街者的第一感覺就是醉人的芳香,循香望去,古色古香的一處明代風貌的古典式五糧液糟坊映入眼簾。
進入糟坊,便能看見那曆經風雨滄桑後,卻依然散透高貴氣質和神韻的古窖。這是原“長發升”糟坊舊址,後世存有古窖16口。這個糟坊是典型的明代建築,一樓一底,縱分三進,從明至清,由於道路的拓寬,生產的發展等原因,形成了非中軸對稱式的建築布局。
這16口明代古窖池經過幾百年的連續使用和不斷維護,成為我國.唯一存留下來的最早的地穴式曲酒發酵窖池,其微生物繁衍從未間斷,而且這16口明代古窖池一直使用後世。這是一個白酒業的奇跡。
明代偉大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上說,白酒有降低有害物質的作用,越是陳窖,就越能提高對人體有利物質的含量,降低酒精給人體帶來的損害。故評判酒質的高下,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窖池“陳”的時間。
“永和糟坊”位於宜賓縣喜捷鎮萃和村小洞子,有清代老窖池五口,其中有三口已確認為清乾隆年間的老窖池,是四川地區較早的地穴式曲酒發酵窖池之一。
早在明代初年,宜賓人陳氏繼承了自宋代就形成的姚氏釀酒產業,總結出陳氏秘方,技藝更加完善。生產的酒兩名,文人雅士稱之為“姚子雪曲”,下層人民都叫“雜糧酒”。
到了清末,陳氏家族於1900年將作坊命名為“溫得豐”。這一年,陳氏家族第10代子孫陳三,繼承祖業,在原有釀造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提煉出玉米、大米、高粱、糯米、小麥5種糧食作為釀酒原料的配方:
大米糯米各兩成,小麥成半黍半成,川南紅糧湊足數,地窖發酵天鍋蒸。
這個“陳氏秘方”,就是後世五糧液的直接前身。從此,五糧液一直以“陳氏秘方”為基礎,並在發酵環境、工藝過程等方麵不斷地創新、發展,釀造出了享譽中外的瓊漿玉液。
1909年,“利川永”烤酒作坊老板鄧子均釀造出了香味純濃的“雜糧酒”。這一天,宜賓眾多社會名流、文人墨客彙聚一堂,宜賓團練局長雷東垣邀請大家共赴他的家宴。席間,鄧子均捧出了一壇“雜糧酒”,壇封一開頓時滿屋飄香,令人陶醉,賓客飲之,交口稱讚。
這時,唯獨舉人楊惠泉沉默不語,他一邊品酒,一邊似在暗自思度什麼。過了一會,楊惠泉忽然問道:“這酒叫什麼名字?”
鄧子均回答道:“先前稱‘姚子雪曲’,不過老百姓都稱為‘雜糧酒’。”
楊惠泉“哦”了一聲,又問“為何取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