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林奇葩——五糧液酒(3 / 3)

鄧子均說:“因為它是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高粱五種糧食之精華釀造的。”

楊惠泉胸有成竹地說:“此酒色、香、味均佳,如此佳釀,文人雅客稱其‘姚子雪曲’,雖雅卻不見韻味;民間名為雜糧酒,則似嫌似俗。此酒既然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可使人聞名領味。”

眾人紛紛拍案叫絕:“好,這個名字取得好!”從此,這種雜糧酒便以“五糧液”享譽世間,流芳後世。

“五糧液”酒沿用和發展了“荔枝綠”的特殊釀製工藝。因為使用原料品種之多,發酵窖池之老,更加形成了五糧液的喜人特色。它還兼備“荔枝綠”“清而不薄”,“厚而不蝕,甘而不噦,辛而不螫”的優點。

到清代末年,宜賓當地已有德勝福、聽月樓、利川永等14家釀酒糟坊,釀酒窖池增至125個。

美酒是一種藝術佳作,有水的外形之“柔”,火的性格之“剛烈”,可謂一個剛柔結合體。五糧液恰恰具有如此獨特的魅力,因而得到了人們的喜愛。我國的酒文化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曆史,而宜賓的五糧液是我國酒文化的一個縮影。

我國的名酒分4種香型,每一種香型有一典型的代表。五糧液是濃香型的代表,茅台是醬香型的代表,三花酒是米香型的代表,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每一種酒和產地、氣候帶、水源、土壤關係很密切,還有勾兌技術、包裝、宣傳、秘方這些因素,所以一種酒的產量和銷量是由綜合因素決定的。

酒的東方審美特點,可分為協調美、柔性美、詩樂美。五糧液屬於協調美,它體現了我國酒文化“中庸”的基本精神,達到了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獨特風格。

從技術上來說,五糧液是濃香型白酒的傑出代表,它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麥和玉米5種糧食為原料,以“包包曲”為動力,依托特異的地域生態環境,由釀酒大師擷取“香泉”之甘露,以著名曆史文化遺存、傳承600餘年之明代黃泥古窖,特選的優質原輔料,采用代代相傳神妙獨特的工藝,結合高科技,經以陶壇窖藏7年老熟而成。

後來,一些國家曾借用自己的科學技術,分析五糧液古窖泥的成分,試圖培養自己的“老窖”,但都沒有成功。這主要是由於離開了宜賓得天獨厚的環境,很多有益微生物就不能存活。一方水土出一方美酒,獨特的不可複製性,使五糧液成為著名的原產地保護品牌。

此後發展出的“五糧液絕世風華”酒,經陳年老窖發酵,長年陳釀,精心勾兌而成。它以“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淨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酒味全麵”的獨特風格聞名於世,回味悠長,風格典雅獨特,酒體豐滿完美,自古濃香獨秀,風華絕世,不可易地仿製,誠為天工開物,瓊漿玉液,國色天香。

詩人白航品嚐了五糧液以後寫出的佳作:“人之頭皇帝,詩之頭李杜,江之頭宜賓,酒之頭五糧液”,宜賓占了兩個頭。

[旁注]

糟坊 舊時的糟坊,原指專為平民百姓提供一日不可或缺的“油鹽醬醋”。後專指釀酒的作坊,前店後場,因為在釀酒過程中會產生酒糟,酒糟是用來釀酒的種原料在酒被取盡後剩下來的渣質,會發出一種特別的香味,是一種很好的養殖飼料。

李時珍 (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曆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曆時27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

團練 我國古代地方民兵製度,在鄉間的民兵,亦稱鄉兵。自唐代設有團練使一職,宋代置諸州團練使,明代取消團練使,改以按察使、兵備道分統團練諸務。清末時,林則徐在廣東三江各鄉鎮組織鄉勇及民團抵抗英國海軍,取得成功,團練開始被收編於正規軍隊。

三花酒 自宋朝開始釀造,古稱“瑞露”。後來因為它在搖動酒瓶時,隻有桂林三花酒會在酒液麵上泛起晶瑩如珠的酒花,入壇堆花,入瓶要堆花,入杯也要堆花,故名“三花酒”。桂林三花酒是我國米香型白酒的代表,被譽為“米酒之王”,是桂林人的驕傲。

包包曲 濃香型酒生產用糖化發酵劑,屬中溫大曲,以純小麥為原料,經粉碎、踩曲、入房發酵而成。體表麵積的增大使發酵更充分,具有較強的酯化力。可提高酯含量,使酒體更濃香、豐滿、醇厚。適合多糧型酒生產。

[閱讀鏈接]

五糧液有3000多年的釀酒曆史,600多年的古窖,加上以五種雜糧為原料的悠久科學配方,這就決定了其獨特的曆史品位和卓越的品質五糧液明代古窖的美名。它香得山高水遠,香得地久天長,香醉了人間600年時光。

現在的五糧液主要靠陳釀勾兌而成。五穀釀出的五糧液原酒被稱為“基礎酒”,“基礎酒”按質分級分別儲存,儲存期滿後,勾兌人員逐壇進行感官嚐評和理化分析,根據不同產品在質量和風格上的要求進行勾兌組合,才為成品五糧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