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泰鬥——瀘州老窖(1 / 3)

酒中泰鬥——瀘州老窖

瀘州地處巴蜀,瀘州酒的曆史,與源遠流長巴蜀酒文化密切相關。瀘州老窖酒的釀造,聚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貫華夏之慧根,釀人間之瓊漿。其施曲蒸釀,貯存醇化之工藝,不僅開我國濃香型白酒之先河,更是我國釀酒曆史文化的豐碑。

多年積累成就了瀘州老窖大曲“四百年老窯飄香,九十載金牌不倒”的美譽。白酒專家給予“醇香濃鬱、清洌甘爽、回味悠長、飲後尤香”的經典評述。

瀘州悠久的釀酒曆史

我國四川瀘州地處四川盆地南緣,是四川盆地人類最早出現和聚居的地區之一,是有2000多年建置史的曆史文化名城。  瀘州四周丘陵凹凸,溫熱的氣候和充沛的雨水,孕育出果中佳品桂圓、荔枝,特別是釀酒的最佳原料糯高粱與小麥。

正所謂“清酒之美,始於耒耜”,巴蜀出產“巴鄉清”酒,曾是向周王朝交納的貢品。

據說巴人曾參加周武王伐紂,建立奇功,得到封賞。其中尹吉甫是輔佐周宣王的重臣。作為全球尹氏華人公認的先祖第一人尹吉甫,是《詩經》的作者之一,也是古江陽人。漢初毛公著《毛詩故訓傳》訓釋詩經及西漢揚雄著《琴清音》時,對其均有所言載。

尹吉甫在《詩經·大雅》中曾雲:“顯父淺之,清酒百壺。”這也為瀘州老窖的發展曆史尋到了直接的源頭。

瀘州釀酒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  當時巴蜀地區的釀酒業有了較大地發展,東漢畫像磚上出現了形象的製酒圖,說明此時巴蜀地區已有了較大型的釀酒作坊。

在瀘州曾發現有秦漢之際的“陶質飲酒角杯”,專供飲酒賓客之用。而瀘州第8號漢棺上的“巫術祈禱圖”中,高舉酒樽的兩個巫師,再次證明當時瀘州不僅酒好,還有了“以酒成禮”的酒文化,也印證了我國酒文化中“無酒不成禮”的“酒道”。

西漢時,巴蜀城邑除釀酒作坊外,還出現了與之配套的批發酒的商鋪和零售的小店。

據有關合江考古和民俗之作《符陽輯古》一書記載:漢武帝於公元前235年,曾派將軍唐蒙拓夷道遠征夜郎國。在唐蒙不辱使命之時,漢武帝下令  將蜀南夜郎一帶,分封為符縣,因這裏位於赤水與長江邊,這一地區常年濕潤的氣候與鬱鬱蔥蔥的植被,十分適合五穀的生長與釀酒業的發展。

合江的密溪溝隱藏著一個崖墓群,數十座崖墓層層疊疊環繞在山腰上,可能是一個家族墓地。墓中有兩對石棺,其石棺上的“宴飲圖”,應該是最早反映當地飲酒場景的佐證了。

在宴飲圖中有一麒麟,其身負著兩個小桶,拿麒麟的女子寬解羅帶,其醉態嬌憨的模樣,與身邊男子纏綿悱惻的場景,讓人感覺當時這一代的酒文化十分開放,有著歌舞升平的景象。

納溪縣上馬鎮也發現一個麒麟青銅器,長35厘米,寬27.5厘米,身上同樣負著兩個小桶。經研究,這兩處發現的麒麟就是漢代的溫酒器!

整個溫酒具以吉祥物麒麟為基本造型,其腹腔為爐膛,尾部為灶門,兩側圓鼓內盛大,與前胸和臂部通聯,水可循環並可從口腔噴出,飲酒時爐膛內放木炭,將酒杯盛酒置於圓鼓內,隨水溫加升而溫酒。

麒麟溫酒器構造獨特,情趣生動,在我國古代酒器中尚屬孤品,是酒城瀘州的典型性、代表性器物。

此外,瀘州眾多漢代崖墓的石棺,不少石棺上麵雕刻了很多涉及酒文化的圖像。如有幅圍獵圖,栩栩如生地展現了院子裏的人在舉杯飲宴,而外麵的人在圍獵。從大量的漢代遺物和史料中,可知當時的酒文化已比較發達,瀘州自古就有濃鬱的酒文化。

漢代時,瀘州釀酒成風,名家蜂起。漢代著名詞賦家司馬相如的《鳳求凰》中寫道:“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悠思兮,落筆成賦。”司馬相如之所以能夠“落筆成賦”,那是因為喝了瀘州美酒。

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於  225年屯軍瀘州古城,在城幽勢奇的忠山上匿軍演陣,以備南征。當時瀘州一帶瘟疫流行,諸葛亮派人采集草藥百味,製成曲藥,用營溝頭龍泉之水釀製成酒,令三軍將士日飲一勺,兼施百姓,即避瘟疫。曲藥製酒的方法也流傳下來,成為瀘州酒史上的榮光。

巴蜀人釀酒,從來就是自成體係並富有建樹。北魏的賈思勰《齊民要術·笨曲餅酒》中記載了巴蜀人的釀酒方法:

蜀人做酴酒,十二月朝,取流水五鬥,漬小麥曲兩斤,密泥封,至正月二月凍釋,發漉去滓,但取汁三鬥,穀米三鬥,炊做飯,調強軟合和,複密封數日,便熱。合滓餐之,甘辛滑如甜酒味,不能醉人,人多啖溫,溫小暖而麵熱也。

文中所說的“酴酒”,即醪糟酒,又稱“濁醪”。此外,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記載:

江水又逕魚腹縣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

巴蜀的酒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其釀酒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旁注]

尹吉甫 (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75年)兮氏,名甲,字伯吉甫,“尹”是官名。後人以官為姓,稱作尹吉甫,成為尹姓的濫觴。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內史。據說是《詩經》的主要采集者,軍事家、詩人、哲學家,被尊稱為中華詩祖。

巫師 古代會施魔法的男巫的通稱;或專指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的人。古代施術者女稱巫,男稱覡。巫師是古老的職業。據說他們可以用魔法保護他人,以免受到自然災害、外來者和敵人的傷害;也負責改正錯誤,衡量對錯,操控大自然和解釋恐怖的現象等。

崖墓 古代開鑿於山崖或岩層中的墓葬。在我國存在於戰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戰國崖墓集中分布在江西省境內的武夷山地區,形式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及聯洞群葬,棺用整木刳成。崖墓的族屬為百越中的一支。

石棺 石製棺槨,常飾以雕刻。是一種石製的棺材或屍體容器。石棺葬在我國主要分布藏彝羌走廊與西南地區,但其影響卻比較寬泛,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地也有發現。其時間跨度很長,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至秦漢時期乃至更晚。

《齊民要術》 是北魏時期的我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係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遊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對我國古代漢族農學的發展產生有重大影響。

《水經注》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著作,全書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曆史等。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係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閱讀鏈接]

麒麟為民間“鹿”的幻化,鹿寓意奔跑,群雄逐鹿則指戰爭。遠古的蜀南其實是南夷之地,常年巴人與蜀人為爭奪赤水與長江流域的資源發生戰爭,戰火紛飛,人們曾以麒麟為戰鬥勝利的圖騰。代戰火熄滅後,人們倡導農耕,則麒麟作為祥瑞之物,保佑五穀豐登。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糧食產量增加,釀酒得以發展。

以此看來,同時兼顧戰爭與和平的吉祥物麒麟,是戰火後呈現出國泰民安的一大祥瑞,在巴蜀酒文化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瀘州老窖開創新紀元

由於釀酒曆史的積澱,瀘州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酒城”。而瀘州老窖特曲又是瀘型酒的代表。

在瀘州老窖的窖池南側約300米處營溝頭,曾發現一處古窖址,有一批陶瓷器皿文物,有壺、杯、罐、碗、盤等10多種類酒具200多件。經鑒定,該古窖是一個隋末唐初至五代時期主要生產民間陶瓷的窯址。可見當時飲酒即在民間廣為興起。

據史載,瀘州在隋代升為總管府,唐代又升為都督府,唐貞觀盛世之年,唐太宗派開國元老程咬金任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瀘州在當時政治、經濟、文化方麵的重要地位,為瀘州酒業的新發展提供了保障。

程咬金在任時,對瀘南少數民族釀製黃酒和漢族傳統釀酒術相互交流,促進了各民族團結,進一步推動釀酒技術的發展有功。

892年,大書法家柳公權的侄兒柳玭移任瀘州刺史,他剛進州境,就莊園釀酒作坊的生產方式推動著瀘州釀酒生產的發展。

唐代詩人鄭穀在《旅次遂州將之瀘郡》中寫道:“我拜師門吏南去,荔枝春熟向渝瀘。”春,在古代是酒的別名。所謂荔枝春,就是以荔枝為主體香成分的酒,這表明在當時瀘州荔枝已被作為釀酒原料之一,而且酒的質量較高,足以招徠鄭穀這樣的風流名士了。可見瀘州釀酒的生產和消費在唐代已經相當發達了。

唐代大詩聖杜甫在《瀘州紀行》一詩中寫道:

自昔瀘以負盛名,歸途邂逅慰老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