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元代宋伯仁《酒小史》羅列當時全國名酒,“汾州幹和酒” 、“幹和仍有名”又列其中。
明清時期汾酒的繁榮振興
公元163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而就在同一年的正月,離帝都千裏之遙的山西杏花村,有一家酒坊換了新老板,老掌櫃因病去世前,把酒業和女兒一起托付給了徒弟劉嘉傑。
大明王朝新建,百廢待興,朱元璋麵臨著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新王朝需要發行新貨幣,並頒布製錢,他計劃在國庫裏把元代的錢幣溶化重新鑄造。 但前朝撤退時搬空了國庫的銀子,於是朱元璋下令各個地方要員想辦法籌錢。
在山西負責全麵工作的將軍郝景田接到皇帝的命令後,急忙召下屬文武官員商討對策。可是幾天下來,也沒想出好辦法。最後,他在全省張貼了一個布告,凡大明百姓,能想到籌錢方法者,如能采用,呈報皇帝獎勵,可提升為官員。另一方麵在私下裏卻傳出一條消息:對一毛不拔的富豪,朝廷絕不手軟。
布告一經張貼,山西就沸騰起來了,應者如雲。民眾想盡種種方法,希望博得一官半職,但大多都不切實際,或者冒犯皇帝忌諱,皆不敢采用。
消息傳到了酒坊老板劉嘉傑的耳朵裏,剛接手生意的他,不被朝廷強行收繳家產成了他當前最大的事情。他聽說城裏有幾家大商行因為不捐款都被抄家了,這讓劉嘉傑感到坐立不安。
一番思索,劉嘉傑找到郝將軍,與其他獻策者不同,他直接對將軍說:“我願意捐獻紋銀一萬兩。”將軍不解,劉嘉傑解釋道:“皇帝還我華夏衣冠,我輩商人,不能左右侍候,也不能征戰沙場,唯有獻上些許銀兩,以資國家。”
郝將軍大喜,表示要呈報皇帝,獎勵他的行為。但是劉嘉傑卻拒絕了,這讓郝將軍更加高興。
回到酒坊後,劉嘉傑苦思如何才能宣傳到位,在捐出的上萬兩銀子當中找回一些損失來。劉嘉傑心想,皇帝要鑄銅錢,何不直接在銅錢上做文章呢?自家產的酒取名杏花村,一則因為產地,二則取了大詩人杜牧的詩意“牧童遙指杏花村”,可不可以在銅錢背麵鑄一個牧童呢?
劉嘉傑將這個想法稟報給郝將軍,將軍同意了他的方案。山西新印製的銅錢,采取政府統一的模具,正麵印製“洪武通寶”,背麵則是牧童騎牛吹笛的圖案。
當成品流行於市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感到十分好奇,人們紛紛詢問這圖案是什麼意思,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劉嘉傑掌櫃捐資助軍的事情。就這樣,汾酒“杏花村”名聲大振。
一年後,大明王朝走上了正軌,為避免落下口實,劉嘉傑取消了在銅錢上印製的廣告,但前期的製錢早已流通民間,“杏花村”的大名無人不知了。
杏花村中有一座粉牆青瓦的建築,被稱為“陸舫”。據曆史記載,最初是一座小橋,由於風景優美引得無數才子佳人來此賞景敘情,到明朝時貴池縣令成都人張燦垣修建了一下,取名“陸舫”。
杏花亭則是當年為一些文人墨客來這裏會友觀景而特別建造的。此亭最早在明嘉靖年間由山西蒲州人張邦教興建的,並撰聯“勝地已無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後來此亭又於崇禎年間由時任池州知府的顧元鏡重修。亭內書有杜牧《清明》詩中的石碑而成為杏花村的象征。
明代王世貞在《酒品》中曾稱讚汾酒說:
羊羔酒出汾州孝義等縣,白色瑩澈,如冰清美,饒有風味,遠出襄陵之上。
明末愛國詩人、書法家和醫學家傅山,曾為杏花村申明亭古井親筆題寫了“得造花香”4個大字,說明杏花井泉得天獨厚,釀出的美酒如同花香沁人心脾。釀造名酒,必有絕技。
明末時,李自成進軍北京,路經杏花村暢飲汾酒,讚譽為“盡善盡美”。
到了清代,杏花村汾酒業繼續發展。唐時杏花村有72家酒作坊,經過明末清初的發展,至清中其更增至220餘家。
1736年,26歲的乾隆皇帝登基,他這時已經注意到了市場上直線上升的糧價。很多大臣也都向乾隆皇帝進諫,要禁采曲酒,因其消耗糧食較大,怕大災之年糧食供應沒有保障。 乾隆皇帝年紀雖輕,但行事老成,並未斷然下旨,而是要求各地彙報采曲酒的情況,再做決定。
在眾多的奏折當中,甘肅、山西巡撫所上奏折中出現了“汾酒”,這是“汾酒”稱謂在正史中的第一次出現,進一步佐證了汾酒的曆史。
1737年農曆八月初五日呈給乾隆皇帝的《甘肅巡撫德沛為陳燒酒毋庸嚴禁以免國法紛紜事奏折》中,記載了用汾酒稱謂陳奏:
查甘省燒酒,向用糜穀、大麥。計其工本、通盤核算,每糜麥一鬥,造成燒酒,僅獲利銀五分。緣利息既微,且民鮮蓋藏珍重糜穀,是以無庸官嚴禁,而小民自不忍開設。至通行市賣之酒,俱來自山西,名曰汾酒。因來路甚遙,價亦昂貴。惟饒裕之家,始能沽飲;其蓬戶小民,雖欲飲而力不勝也。是甘省非產酒之區,向鮮私燒之弊,似可毋庸置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