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鼻祖——杏花村酒2(1 / 3)

清香鼻祖——杏花村酒2

宋元時期汾酒的製曲釀酒

從隋、唐、宋、遼、金一直到元代,使用“幹和”工藝釀造的汾酒,連續800年稱雄酒壇,曆數代而不衰,成為世界酒文化中的一大奇觀。

兩宋時期,宋與遼繼而與金之間長久對峙,自然要以國家的財力物力為代價,釀酒業再次為填補國家的財政缺口發揮重要作用。

“國酒昌,汾酒興”。  宋時,杏花村酒家林立,產銷兩旺,每年端午節時都要舉辦“花酒會”。屆時,各地的名花異草,陳年美酒,雲集杏花村,遠近客商百姓,紛紛趕來品酒賞花,熱鬧非凡。

特別是八槐街車水馬龍,甘露堂、醉仙居、杏花春等酒家紛紛翻新房屋,增加鋪麵,酒旗高掛,並集資建了大戲台,與周圍的老爺廟、真武廟、郎神廟和宏偉的護國寺渾然一體,氣勢非凡。  以八槐街為中心,逐漸形成了多達70餘家酒壚的酒鄉鬧市。其中甘露堂、醉仙居門執紗燈上書寫“太白遺風”大字,格外醒目。

宋時,汾酒仍稱為幹和,每年向朝廷貢酒,均由甘露堂大酒肆提取,故宋時汾酒又被稱為“甘露堂”。張能臣《酒名記》載:“汾州甘露堂最有名。”甘露堂成為當時汾酒“幹和”工藝的代表。

當時汾州所產“羊羔酒”也很有名氣,《北山酒經》詳細記載了其釀法:

取肥嫩之羯羊肉,加水煮爛,肉絲加於米之上蒸飯,肉汁在蒸飯過程中加入米飯內,或在下釀時加入米飯中,釀法同其他酒。由於作料加入了羊肉,因而味極甘滑。

《北山酒經》中提出,判定酒曲好壞的主要標誌,是曲中有用的黴菌長得多少,“心內黃白,或上麵有花紋,乃是好曲。”這成為後世初步判定汾酒大曲青茬曲的質量標準。這種技術上的綿延流傳,也證明了汾酒在宋代的製曲釀酒技術之高。

《北山酒經》中又載:“竹葉青曲法”和“羊羔灑法”在原來曲子配方的基礎上又加進了川芎、白術、蒼耳等,以增加酒的風味。這和後世竹葉青酒的做法已比較接近。

曆史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杯竹葉穿腸過,兩朵桃花臉上來”的對聯,說明竹葉青酒在當時名氣之大,流傳之廣。

汾酒曆經唐宋的重大發展、轉變後,在元代開始出口西歐,汾酒代表著我國酒業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國外、躋身於世界名酒之列。

元代,我國的蒸餾白酒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和普及,尤其在北方逐步與黃酒平分秋色。杏花村在宋時發展起來的羊羔酒,在元代經過工藝改革,成酒後色如冰清,香如幽蘭,味賽甘露露,即成酒中絕佳,很快聞名全國。

不僅國人稱道,連洋人也嗜飲,政府於是將羊羔酒以我國特產出口英、法等國,並在出口酒瓶上貼上杏花村商標,商標上尚有一副題聯:“金蹬馬踏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這是我國第一次貼標出口。  從此,山西杏花村的羊羔酒便在世界嶄露頭角,為中華美酒增光添彩。

至元末,杏花村各酒坊所產之酒作為汾州府最重要的特產,幾乎成了汾州府的代名詞。故而杏花村各酒坊的酒開始被統稱為“汾酒”,遠銷省外和國外之酒則署名“山西汾酒”。

金遼時期,汾陽地區的酒具比較豐厚,而且地方特色非常明顯,如遼三彩龍把葫蘆瓶、白釉雞首齋、白釉雞冠壺;金代黑釉堆貼人頭紋雙係把流壺、褐釉雙魚酒瓶,等等。

名酒配名器,相映競爭輝,使汾酒文化和我國酒文化更加流光溢彩。

[旁注]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起源於我國,最初是我國人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後來傳說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也同時成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竹葉青 我國傳統保健名酒。以汾酒為“底酒”,保留了竹葉的特色,再添加十餘種名貴中藥材以及冰糖、雪花白糖、蛋清等配伍,精製陳釀而成,使該酒具有性平暖胃、舒肝益脾、活血補血、順氣除煩、消食生津之多種功效。

遼三彩 遼代生產的低溫彩色釉陶製品。受唐三彩影響,遼代也燒這類品種。遼三彩多用黃、綠、褐三色釉,器型中的方碟、海棠花式長盤、雞冠壺、筒式瓶等,富有契丹民族的風格。其中赤峰缸瓦窯燒造三彩釉陶器胎質細軟,呈淡紅色,釉色嬌豔光潔,可與唐三彩媲美。

[閱讀鏈接]

從史料中可知,以“幹和”工藝為特色的汾酒,經曆了隋、唐、宋、遼、金直到元仍有名,是6個朝代的“國家名酒”。同時也說明,汾酒在公元56l年至564年間,以“清酒”的技術革新一舉成名之後,又在工藝上有了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