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鼻祖——杏花村酒1
杏花村汾酒有著4000年左右的悠久曆史。杏花村遺址位於山西汾陽杏花村鎮東堡村東北方向,遺址堆積從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到商代形成8個階段,真實地展現了汾酒從孕育到誕生的曆史過程。南北朝時期,汾酒作為宮廷禦酒受到北齊武成帝的極力推崇,被載入“二十四史”,使汾酒一舉成名。
杏花村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工藝精湛,源遠流長。素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後餘香、回味悠長特色而著稱。
杏花仙子釀造杏花村酒
很久很久以前,我國山西汾陽的杏花村叫“杏花塢”,每年初春,杏花塢到處盛開著杏花,非常好看。
杏花塢裏有個叫石狄的年輕人,他膀寬腰圓,常年以打獵為生。初夏的一個傍晚,在村後子夏山狩獵歸來的石狄正走過杏林,隱隱約約聽到一絲低微的哭聲從杏林深處傳來。
石狄循聲走過去,發現一個柔弱女子依樹而泣,很是悲切。心地善良的石狄忙問情由,姑娘含淚訴說了家世,才知是因家遭災,父母遇難,孤身投親,誰知親戚亦亡,故無處安身,在此哭泣。
石狄頓生憐憫之心,於是領其回村安置鄰家,一切生活由石狄打點。數日後,經鄉親們說合,倆人拜天地結為夫妻。婚後,夫唱婦隨,日子過得很甜美。
農諺道:“麥黃一時,杏黃一宿。”正當滿枝的青杏透出玉黃色,即將成熟時,忽然老天爺一連下了十幾天的陰雨。
雨過天晴,被雨淋得裂了口子的黃杏“吧嗒吧嗒”地落在了地上,沒出一天的功夫,滿筐的黃杏發熱發酵,眼看就要爛掉了。鄉親們急得沒辦法,臉上布滿了愁雲。
夜幕降臨,忽然有一股異香在村中飄蕩。石狄聞著異香,既非花香,又不似果香。他推開了家門,隻見媳婦笑吟吟地舀了一碗水送到丈夫麵前,石狄正饑渴之時,猛地喝了一口,頓覺一股甘美的汁液直透心脾。
這時賢惠的媳婦才說道:“這叫酒,不是水,是用發酵的杏子釀出來的,快請鄉親們嚐嚐。”
石狄興衝衝地趕忙請村民們來品嚐,大家一嚐,都連聲叫好,紛紛打聽做法,石狄媳婦便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鄉親們。隨後,村民們爭相仿效,釀造杏花酒。
從此,杏花塢有了酒坊,清香甘醇的杏花美酒也遠近聞名。
原來,石狄救的這位姑娘是王母娘娘瑤池的杏花仙子,因不甘王母責罰,才偷偷飄落到下凡。杏花仙子見鄉親們遇到了困難,於是便用發酵的杏子釀出美酒,解了眾人之急。
由於杏花仙子釀造的美酒香飄到了天庭,王母知道了內情,於是急命雷公電母尋跡捉拿,為上界的神仙們釀酒。
一個盛夏的午後,王母站在雲端厲聲喝道:“大膽杏花仙子,竟敢冒犯天規,偷下凡塵,罪在不赦!念你此番人間釀酒辛苦,快將美酒帶回天庭供仙人飲用,如若不然,化爾為雲,身心俱亡。”
杏花仙子聽罷,不但不怕,而且還據理力爭。王母一聲令下,一聲炸雷,閃電劈下。待炸雷閃電過後,杏花仙子已不見蹤影。
從此,杏花塢一輩輩流傳著杏花仙子釀酒的傳說。每年到杏花開放的時節,村裏總要下一場春雨。據說,那是杏花仙子思念親人的淚水。
醇香的美酒總是伴隨著美麗的傳說,為我國古老的酒文化增添著獨具風韻的酒之情懷。其實,杏花村釀酒早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了,並留下了珍貴的遺址。
杏花村遺址位於山西汾陽杏花村鎮東堡村東北方向,麵積約15萬平方米,地勢北高南低。遺址第三、四、五、六階段,分別發現了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和晚期以及夏代的器具。這些古代遺物,真實地記錄了汾酒從孕育到誕生的曆史過程。
在杏花村遺址中,酒器品種和數量眾多,除發酵容器小口尖底甕外,還有浸泡酒料的泥質大口甕,蒸熟釀酒用糧的甑、鬲等,盛酒器壺、樽、彩陶、罐以及溫酒器等。
其中小口尖底甕的外形整體成流線型,小口尖底、鼓腹、短頸、腹側有雙耳、腹部飾線紋。“酒”字本來就是釀酒容器的象征,甲骨文和鍾鼎文中的“酒”字幾乎都是小口尖底甕,乃最早釀酒器的有力證明。
杏花村遺址第七、八階段的商代器物中,釀酒器、盛酒器品種、數量顯著增多,而且出現了商代早期的飲酒器玄紋銅爵。這些器物製作精美,色彩鮮豔,紋飾秀麗,工藝水平已較前幾個階段有了顯著的提高,是商代青銅酒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也是酒器形成期。商周青銅酒器並不是一般的日用品,而是一種重要的禮器,它反映了商周時期不可逾越的尊卑貴賤的等級,其紋飾、造型、銘文。不僅體現了當時的禮製觀念,也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美的追求,給後來的雕刻藝術、書法藝術帶來了很大影響,是古代文化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同一地址中能夠同時發現如此精美、如此數量多的酒器,至少說明兩點:一是商代杏花村酒的數量明顯增多,這一帶飲酒風氣很普遍;二是杏花村酒的質量明顯提高,“美酒配美器”,酒器工藝水平的顯著提高,必然地反映了釀酒工藝水平和酒品質量已經提高,在全國同時代酒品中已經達到了出類拔萃的水平。
商代是我國古代曆史上第二個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文明大國之一。當時,農業生產達到了較高水平,農耕規模和糧食收獲量迅速提高。青銅器特別是青銅酒品工藝精湛,式樣考究,品類繁多,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曲的發明和應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將黴菌和酵母菌應用於釀酒生產的國家之一。製酒工藝的進步、酒類品種的增加和飲酒風氣的盛行,都使商代酒類較前代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汾酒就從我國酒文化的母體中孕育誕生了。但商周時期的汾酒仍屬於黃酒,同後世的蒸餾酒汾酒相比,度數顯然要低,但它比仰韶文化時期的水酒度數要高得多。
杏花村遺址釀酒容器的發現,終於揭開了我國酒史神秘的麵紗,向世人宣告:我國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就已經發明了人工穀物酒。杏花村仰韶酒器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酒器之一,是中華酒文化的瑰寶,為探討中華原始酒文化的起源找到了珍貴的標本,也為研究地球酒史找到了一把鑰匙。
[旁注]
拜天地 我國婚禮儀式。又稱拜高堂、拜花堂。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後,複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也有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唐代,新婚之婦見舅姑,俗名拜堂。
雷公電母 雷公是司雷之神,屬陽,故稱公,又稱雷師、雷神。電母是司掌閃電之神,屬陰,故稱母,又稱金光聖母、閃電娘娘。兩神原來是管理雷電,但是自先秦兩漢起,民眾就賦予雷電以懲惡揚善的意義。
甲骨文 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我國商朝後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刻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成體係的文字形式。
仰韶文化 我國黃河中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首先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故被命名為仰韶文化。但仰韶文化以陝西關中為中心,東起山東,西至甘肅,北到河北,南抵江漢,在我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
[閱讀鏈接]
杏花村人工穀物酒的出現,是人類釀酒史上繼人工果酒之後的第二個裏程碑,也是人類區別於動物,能夠深刻認識自然、能動改造自然的光輝成果。
人工穀物釀酒的釀造從原料、器具到技術,都脫離了自然酒和猿酒的落後狀態,而全部凝聚了人類的智慧和勞動。後世汾酒的色香味隻是在仰韶文化時期汾酒基礎上的發展、完善和提高,並無本質的區別,二者構成了順承關係。
南北朝時期的杏花村汾酒
杏花村汾酒誕生後,經過殷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和魏晉時期,幾千年我國酒文化的哺育,得到了迅速發展。
西周的禮樂文明,對西周時期的釀酒、飲酒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從而促進了我國酒業和杏花村酒的發展和轉折。同時,西周酒曲的發明和“五齊”、“六必”的釀酒經驗,也使得釀酒有章可循,酒的質量產生了質的飛躍。也為汾酒的發展確定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