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鼻祖——杏花村酒1(2 / 3)

伴隨著我國酒文化的不斷豐富和繁榮,汾酒一步步地發展壯大,至南北朝時期,終於以“汾清”酒而成名於世。

據《北齊書》卷21載,公元561年,北齊皇帝武成帝高湛勸侄兒河南康舒王孝瑜:“吾飲汾清兩杯,勸汝於鄴酌兩杯,其親愛如此。”可見當時杏花村汾酒已成為宮廷禦酒。

北齊國都有上都、下都之分,上都在鄴,下都在晉陽。武成帝在晉陽經常喝汾清,他勸在鄴的高孝瑜,也要喝上兩杯。而且是從北齊的軍事中心晉陽寫信向康舒王孝瑜推薦汾清酒,表明當時汾清酒質量之高、名氣之大,已經達到“國家名酒”、“宮廷禦酒”的級別。

“北齊宮廷酒,後世杏花村”,這是杏花村汾酒可靠的第一次成名,汾酒史上的第一座豐碑。

古時釀酒追求一個“清”字,汾酒在南北朝時期定名為汾清酒,汾指產地汾州。可見它在當時造“清”程度和質量水平之高。武成帝高湛禦筆推薦汾清酒,汾州各酒壚遂將高湛尊為“名酒王”,並繪圖供奉。

在汾清成名的同時,汾清的再製品竹葉酒也同樣贏得盛譽。梁簡文帝蕭綱以“蘭羞薦俎,竹酒澄芳”的詩句讚美之。

北周文學家庾信在他的《春日離合二首》詩中雲:“田家足閑暇,士友暫流連。三春竹葉酒,一曲鶤雞弦。”《樂府雜記》解釋說:以鶤雞筋作琵琶弦,用鐵器撥彈。邊喝竹葉酒,邊彈琵琶,興致勃勃。可見這種酒的烈度不大,同後世的汾酒竹葉青“香甜軟綿”的特色是一脈相承的。

一個杏花村,能夠同時出產兩種“國家名酒”,堪為罕見!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廣大百姓通過長期的雜居相處,卻越來越接近,民族融合的進程加快。一些有識之士抓住機遇,采取了一係列開發、改革的措施,促進了社會進步與發展,為釀酒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在這一時期,人們的意識形態發生了異常變化,朝野內外,聚飲、獨飲隨處可見,或借酒澆愁,或寄情思 親念友,或飲酒作樂。這種濃厚的飲酒風氣無形中促進了酒業的發展,城鄉酒肆增多。晉朝人慕效司馬相如、卓文君當壚賣酒之風雅,紛紛做起了沽酒業。

南北朝時期的釀酒技術,無論是品種還是工藝,都達到了較為成熟的境地。此時已確立了塊曲的主導地位,酒曲種類增多,酒曲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釀酒工藝在用曲方法、酸漿使用、發酵方法、投料方法、溫度控製、後道處理技術等方麵,都有了重大改進。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許多製曲釀酒的技術,與當代釀造黃酒的技藝已經相差無幾,對後世農業和釀酒業影響很大。杏花村汾清酒、竹葉青酒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改進工藝、提高質量,進而聞名全國。

汾清酒的質量提高主要得益於豐富的經驗  。汾清酒首創的酒曲在山西一帶已經普遍使用。因山西在黃河以東,因而賈思勰在著作《齊民要術》中將此曲稱之為“河東神曲”,並對其大加讚歎曰:“此曲一鬥殺粱米三石,笨曲殺粱米六鬥,省費懸絕如此。”“殺粱米”意指對去殼高粱米的糖化發酵能力。笨曲是釀酒用的大曲。

這種河東神曲的糖化發酵能力相當於笨曲的5倍。當時,用曲時還采用了浸曲法,進一步提高了發酵速度。

浸曲法可能比曲末拌飯法更為古老,大概是從穀芽浸泡糖化發酵轉變而來的。浸曲法在漢代甚至在北魏時期都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

汾清酒的質量的提高,還在於釀酒原料由粟改為高粱。而且蒸糧用的甑由陶質改為鐵質,提高了蒸煮速度和質量,  而且釀造工藝更加完善。

當時汾清酒在釀造時加水量很少,加曲量較多,而且是在泥封的陶甕中密封發酵,有利於酒精發酵,因而酒度大為提高,醇香無比。按照上述方法釀造的酒,其工藝與後來的蒸餾酒已比較接近。

釀造汾清酒所用的“神泉”之水清澈透明,清洌甘爽,煮沸不溢,盛器不鏽,洗滌綿軟。清末舉人申季壯曾撰文讚美這口井的水“其味如醴,河東桑落不足比其甘馨,祿裕梨春不足方其清洌”。

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優質泉水,給汾酒以無窮的活力,馬跑神泉和古井泉水都流傳有美麗的民間傳說,被人們稱為“神泉”。

相傳,杏花村有個姓吳的老漢開了個叫“醉仙居”的酒館,一天突然有個老道來這裏喝酒,直喝得酩酊大醉方休。吳老漢問他要錢,道士說造酒的井是他打的,硬是不給錢。後來道士見吳老漢逼得不行,一氣之下,走到井前張口把酒全部吐到井裏。從此,這口井的水就變成又香又美的酒了。

後人還在這裏建了“古井亭”,並以井中之水釀造美酒。《汾酒曲》中記載:“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亞蟹黃。”注解說:“亭井水絕佳,以之釀酒,斤兩獨重。”

從杏花村往西走10餘裏,有個壺蘆峪。壺蘆峪口有股清泉湧出,清澈見底,終年不斷,人稱“馬跑神泉”。這眼神泉頗有來曆。

相傳古代有個名叫賀魯的將軍,英勇善戰,體恤部下,愛護百姓。一天,他率兵西進,路過杏花村,很遠就聞到了酒香。將士們相互議論:“能到杏花村品嚐一下汾酒,那該多美!”賀魯將軍深知大家的心思,傳令開進杏花村。

杏花村的百姓聽說賀魯將軍的隊伍來了,把貯存多年的好酒拿出來,款待將士們。賀魯將軍高興地喝著鄉親們送來的美酒,真是入口綿,落口甜,飲後餘香不絕。他越喝越高興,連聲誇獎:“好酒!好酒!”

這時,賀魯將軍的戰馬“紅鬃驥”聞到酒味,也昂首嘶鳴。鄉親們忙把酒糟取來,紅鬃驥貪婪地吃了起來。

賀魯將軍對鄉親們的款待十分感激,但是軍情緊急,不能久留,在痛飲美酒之後,即傳令將士們繼續西進。

大隊人馬行至壺蘆峪,酒性漸漸發作。賀魯將軍和將士們都口幹舌燥,希望能找口水喝,但連一滴水都沒有找見。

這時,隻見紅鬢驥也在不停地打轉,馬蹄不斷地往地下刨,越刨越深,顯得很興奮的樣子。就在將士們莫明其妙之時,忽見紅鬃驥頭一低,腰一弓,一聲長嘶,在馬蹄拔出之處,一股清澈的泉水噴湧而出。

賀魯將軍和將士們喜出望外,紛紛奔上前去,暢飲泉水。泉水甘甜爽口,將士們喝了後精神十分振奮,都稱讚這是一股“神泉”。

就在賀魯將軍西進離去不久,這裏連續好幾個月大旱,杏花村的莊稼樹木枯黃了,釀酒的井水也瀕於幹涸,而唯有神泉的水長流不斷,附近的人們紛紛趕來挑水,澆灌禾苗。杏花村的人們也到壺蘆峪運水釀酒。

同時,人們感覺用此泉釀出的酒,和用神井釀的酒一樣清爽甘甜,芳香撲鼻。這一年,杏花村在大旱之年獲得了豐收,杏花村釀酒業也更加興旺發達,以後人們便稱此泉為“馬刨神泉”,諧音稱為“馬跑神泉”。

杏花村還有一個大池,相傳當年“八仙”之一鐵拐李有一天酒癮大發,於是便騎馬來到杏花村,大過酒癮,喝了三天三夜,終於醉倒在一個小池邊。後人稱這個池子為“醉仙池”,它的形狀很像鐵拐李背著的酒葫蘆。

[旁注]

禮樂文明 指禮節和音樂,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時期,古代先賢就通過製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製度,並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庾信 (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庾信的文學創作,以他出使西魏為界,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在梁,作品多為宮體性質,富於辭采之美。羈留北朝後,詩賦大量抒發了自己懷念故國鄉土的情緒,風格也轉變為蒼勁、悲涼。

甑 我國蒸食用具,為甗的上半部分,與鬲通過鏤空的箅相連,用來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將甑中的食物煮熟。單獨的甑很少見,多為圓形,有耳或無耳。

酒糟 別名紅糟、酒醅糟、粕等等,是米、麥、高粱等釀酒後剩餘的殘渣。在某些地方,人們把酒渣叫做酒糟。酒糟也叫做甜酒,作為湖北的一道特色美食,深受當地人喜愛。它是用沾米或者糯米通過酒餅發酵後釀製的食品,入口香甜美味,營養豐富,老少皆宜,乃民間宴席待客之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