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在汾陽地區出土的文物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酒具比較豐富,如陶瓷酒器有北魏長頸彩陶壺、北齊蝦青釉四係酒罐、北齊灰青釉四係圓腹罐、北齊青黃釉斂口罐等,均與河北北齊高潤墓的酒罐相符。
這些出土文物,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造酒技術,也反映了汾酒文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狀態。
唐代汾酒釀造工藝大突破
唐王朝建立後,唐太宗李世民致力於調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全國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 。同時,唐時中外文化的廣泛交流,使西域的一些先進的釀酒術和優質酒品,也傳至內地,促進了唐代酒業的發展。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黃酒向蒸餾白酒的轉變,這是我國酒史上劃時代的進步,而這個偉大的轉變,就是從汾州杏花村開始的。
唐代的杏花村,是由北方軍事中心太原通往皇都西安的必經要驛。無論文武百官,武舉詩人,鄉士訪學,凡路經者都要知味停車,聞香下馬,以品嚐杏花村為樂事。這自然促使杏花村酒業興旺,各個酒坊不斷改進工藝,提高質量。
這時,汾酒在汾清酒的基礎上進行了兩項劃時代的工藝突破。
首先是“幹和”釀造工藝的發明。幹和汾酒選用優質粱米為原料,以河東神曲為糖化發酵劑。蒸米時,鍋底水加入花椒以串味,將飯搗爛冷卻,加曲進行糖化,浸泡數十天。
壓榨取得第一次酒液後,再加入粱米,蒸製、冷卻、加曲、進行第二次糖化。然後將第—次酒液加入第二次糖化醅中,入缸密封,經陳釀、壓榨、過濾等工序而成。
其次,杏花村汾酒率先將蒸餾技術使用到釀酒中來,在幹和工藝的基礎上,兩次發酵,兩次蒸餾,形成了熟料拌曲、幹和入甕發酵、蒸餾製酒的最新工藝,這也就是現代汾酒工藝的雛形。
以此法所得之酒,清澈如水,醇香甘洌無比。名傳遐邇,來村品飲者絡繹不絕,每在酒後,都以此酒議名。有的因見其度高最易點燃,就稱為“火酒”、“燒酒”;有的視其無色透明,稱為“白酒”,因產於汾州杏花村,又稱為“汾白酒”或“杏花白”,有的還叫“汾白幹”、“老白幹”。
蒸餾酒傳進朝內,試飲絕佳,令州進貢,並因其幹和入甕的獨特釀造技術而定名為“幹和”,又叫“幹釀”、“幹酢”。從此,幹和汾酒遂成為朝廷貢酒,馳名全國。
唐代高度發達的文化事業與高度發達的釀酒業和飲酒習俗相結合,創造了絢麗多彩的唐代酒文化。唐代酒詩名家之廣、數量之多,曆代均不可比,特別是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中外聞名的世界級酒詩大家。唐代大書法家張旭、懷素和大畫家吳道子、鄭虔也都留下了與書畫結緣的千古名作和佳話。
李白兩次出遊太原。在途中,李白攜客到杏花村品嚐幹和汾酒,醉中校閱了郭君碑。郭君為唐代將領,有戰功,死後葬於杏花村東北幹崗上,碑文為虞業南所書。
《汾陽縣誌》中“汾酒曲”記錄了此事:
瓊酥玉液漫誇奇,似此無慚姑射肌,
太白何嚐攜客飲,醉中細校郭君碑。
李白因匆忙訪友,在杏花村未留詩句,隻在離別汾陽時,寫過一首《留別西河劉少府》詩,西河是汾州別稱。
李白回到太原,日飲幹和汾酒,眷戀故土,靈感猶多,寫下不少詩句,如《太原早秋》:“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思歸若汾水,五日不悠悠。”還有《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雖思鄉心切,但轉念又寫出了:“瓊杯倚食青玉案,使我醉飽無歸心。”看來,隻要有像幹和那樣的好酒,他連家也可以不回了。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祖父曾為汾州刺史,杜甫幼時常來汾州留居,正是幹和汾酒使杜甫對酒上了癮、增了量,並轉變為詩的催化劑。
杜甫的酒名雖不如李白,但嗜酒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杜甫十四五歲時,酒量便大得驚人,世稱“少年酒豪”。正如他在詩中自白:“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級,俗物多茫茫。
在李肇撰寫的《唐·國史補》中,也有“河東之幹和、葡萄,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之語。
晚唐詩人杜牧於會昌年間在池州任刺史時,曾遊訪杏花村,寫下了名作《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含蓄地、但卻很藝術地表達了他在杏花村酒家小酌幹和汾酒,避雨、消遣的欣喜之情。
杏花村內有一口鑿於唐代的古井,此井為青磚砌壁,深3米,井徑0.8米,據傳便是杜牧在時而作。
在幹和汾酒名傳全唐的同時,竹葉青酒也有了進一步發展,被詠唱傳誦。初唐詩人王績在《過酒家》詩中讚曰“竹葉連糟翠,葡萄帶曲紅”。
幹和汾酒為唐代的大詩人們帶來了無盡的情思,個中滋味,後人隻能從詩中細細品味,賦予遐想。
自唐至清,杏花村昌盛繁榮,亭台樓榭,茅屋酒簾,十裏杏花,燦若紅霞。“黃公酒壚”成為當地著名景區之一。
唐代圍繞酒還出現了—係列的文化娛樂活動,諸如詠詩、酒令、樗蒲、香球、投壺、歌舞、蘸甲等,彙成了熏染一代的飲酒風俗,使古老的我國酒文化得到了既廣泛又深入的發展。
[旁注]
蒸餾 是一種熱力學的分離工藝,它利用混合液體或液、固體係中各組分沸點不同,使低沸點組分蒸發,再冷凝以分離整個組分的單元操作過程,是蒸發和冷凝兩種單元操作的聯合。我國的白酒都屬於蒸餾酒,大多是度數較高的烈性酒。
張旭 (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唐代開元、天寶時在世。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書法與懷素齊名。性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時稱張顛。
懷素 (725年~785年)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幼年好佛,出家為僧。唐時人,他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嗬成,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
吳道子 (約680年~759年)唐代畫家。他的繪畫具有獨特風格。其山水畫有變革之功,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人稱蓴菜條描,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吳道子被後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
杜牧 (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王績 (約590年~644年)字無功,號東皋子,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辭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鬥,自作《五鬥先生傳》,撰 《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
[閱讀鏈接]
相傳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時,經常帶著他的官妓程氏到這一帶飲酒作詩,程氏能歌善舞,懂詩作詞,深得杜牧的喜愛。
在唐代,縣令、縣尉都在全國範圍內調動,不能帶家屬,杜牧當時40多歲,許多生活料理都是官妓程氏長期服侍,這樣,就成了他的次妾,當時唐代明文規定,所有地方官不能取民間的女子作妻妾,杜牧隻好將已懷孕的程氏嫁給了石埭縣長林鄉鄉紳杜筠,生下了杜牧的兒子杜荀鶴,後來人們改稱程氏為鶴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