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接酒都是憑釀酒大師傅的經驗來判別,酒頭、原酒和酒尾都分級分缸儲存,一般儲存6個月以上酒體成熟。
菊花白酒是明、清兩代宮廷之菊花酒。我國古時曾有“重陽節賞菊花飲菊花酒”的習俗,尋常百姓多以菊花浸泡酒中,存放一定時日,至重陽節取出飲用。
由於菊花酒有清洌芬芳、滋陰養陽之功效,更為宮廷帝王所推崇。經過曆代能工巧匠的精心研製,在民間菊花酒的基礎上,發展為宮廷禦用菊花白酒。
至清代中晚期,為皇宮提供的生活用品部分轉讓給民間承辦,“仁和”即是為皇宮專事釀造“菊花白”的酒坊,該酒坊於1862年由3位出宮的太監出資創辦,已傳承145年。
菊花白酒釀製技藝工藝獨特。以菊花為主,輔以人參、枸杞等,有養肝明目、疏風清熱、補氣健脾、滋補肝腎之效。以沉香之沉降後,諸藥補益之力歸於下元。
菊花白酒釀製周期漫長,從原材料加工開始到灌裝入庫為止,要經曆幾十道加工工序,約8個月左右的時間。主要工序有預處理、蒸餾、勾兌、陳貯等,其中“固液結合、分段取酒”的蒸餾工藝具有顯著特點。
工序中的關鍵點完全要由經驗豐富的技師來掌控。“菊花白”酒釀製技藝是傳統宮廷文化的典範,對於研究宮廷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對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菊花白酒”的釀製一直秉承著貨真價實的經營理念,在社會誠信的建立方麵起到積極的社會示範作用,倡導人們健康飲酒。其配方科學、嚴謹,釀製技藝對於傳統的中醫藥養生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是養生酒的代表性產品。
河南省寶豐西依伏牛,東瞰平原,沙河潤其南,汝水藩其北,菽麥盈野,地湧甘泉,為中州靈秀之地。寶豐釀酒的曆史,可以上溯到夏禹時期。據《呂氏春秋》載: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於汝海之南,應邑之野。古時汝河流經汝州的一段稱之為汝海,汝海之南即汝河之南,寶豐即在此處。
在寶豐縣城東南10公裏處的古應國遺址,發現有大量珍貴的酒器酒具,佐證了寶豐釀酒業的悠久曆史。
唐宋時期,寶豐釀酒業達到鼎盛。據《寶豐縣誌》記載:北宋時,僅寶豐縣就有七酒務,宋神宗欽派大理學家程顥監酒寶豐,每年收酒稅7萬貫以上;金朝大正年間,曾經有一年收酒稅4.5萬貫,居全國各縣之首。
寶豐酒製曲技藝嚴格,拌料、製曲、上黴、晾黴、潮火、大火、後火、驗收、貯存科學規範。品評、勾兌、調味、降度、定型,程序把關嚴謹,確保了品位和質量。
寶豐酒的特征是以優質高粱為原料,大麥、小麥、豌豆混合製曲,采用“清蒸二次清”工藝,地缸發酵,陶壇貯陳。酒質具有清香純正、甘潤爽口、回味悠長的獨特風味,是我國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之一。
金華酒是浙江金華所釀造的優質黃酒的總稱,以金華產的優質糯米為原料,以雙曲複式發酵的獨特技藝釀造而成。
金華酒的釀造技藝經曆了3個發展階段。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白醪酒”,改進了早期黃酒的曲糵釀造技藝,采用糯米為原料,以白蓼曲為糖化發酵劑,並首創潑清、沉濾等工藝,提高了酒汁,延長了貯存期。
唐宋時期,金華酒的白曲釀造技藝日趨完備,其中的“瀫溪春”和“錯認水”以酒色清純,甘醇似飴,成為白曲黃酒的名品。唐代官府在此都設釀醞局,官酒坊之酒專供公務飲用,“金華府酒”之名,即始於此。
金華酒在實踐中探索出白曲與紅曲聯合使用的優選技藝,使釀造的壽生酒兼具白曲酒之鮮、香和紅曲酒之色、味,在元代被官府選定為黃酒釀造的“標準法” 並加以推廣,極大地提高了我國黃酒的釀造工藝水平,從此各地黃酒發展趨快,金華酒業亦更為興旺。。
明清時期,金華酒形成了包括壽生酒、三白酒、白字酒、桑落酒、頂陳酒、花曲酒、甘生酒等不同係列和諸多品牌。
金華府酒是一種以精白糯米做原料,兼用紅曲、麥曲為糖化發酵劑,采用“喂飯法”分缸釀造而成的半幹型黃酒,其色金黃鮮亮,味香醇厚,過口爽適,既有紅曲酒之色、味,又有麥曲酒之鮮醇,聲譽不亞於紹興加飯酒,同列為我國酒文化之萃。
[旁注]
喀斯特 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以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衝蝕、潛蝕和崩塌等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我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
陳子昂 (659年~700年)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光宅進士,曆仕武則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遺。其存詩共100多首,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
張華 (232年~300年)字茂先。西晉時期政治家、文學家、藏書家。張華年輕時便多才多藝,受到時人讚賞。在曹魏曆任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書郎,西晉建立,拜黃門侍郎,封關內侯。他學識淵博、工於書法、記憶力極強,被比作子產。
中都 金朝都城。1122年,金與北宋聯兵攻遼,金軍陷遼南京析津府,即北京,按原訂協議交歸宋朝,宋改名為燕山府。不久金兵侵占燕山府改稱燕京,先後設置樞密院和行台尚書省。1151年4月,下詔自上京遷都燕京,削上京之號。
承德避暑山莊 1681年,清政府為加強對蒙古地方的管理,鞏固北部邊防,在蒙古草原建立了木蘭圍場。每年秋季,皇帝帶領王公大臣、八旗軍隊乃至後宮妃嬪、皇族子孫等數萬人前往木蘭圍場行圍狩獵,在北京至木蘭圍場之間,相繼修建2l座行宮,避暑山莊就是其中之一。
紀曉嵐 (1724年~1805年),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清代文學家。曆清雍正、乾隆、嘉慶三朝,是我國的大文豪之一,文采超過他的人屈指可數。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蕭太後 (953年~1009年)蕭綽,小字燕燕,原姓拔裏氏,拔裏氏被耶律阿保機賜姓蕭氏,契丹族,遼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她攝政期間,遼朝進入了曆史上統轄中原200年間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
菊花酒 本是由菊花與糯米、酒曲釀製而成的酒,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還有白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汝州 位於河南省中西部,曆史悠久、人傑地靈。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曆代郡州治所。東周為王畿之地,秦屬三川郡,西漢置梁縣,隋設汝州,明成化年間的1470年升為直隸州。
程顥 (1032年~1085年)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和北宋理學的奠基者。曾和其弟程頤學於周敦頤,世稱“二程”,其學說在理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後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
三白酒 以白米、白麵、白水成之,故而得名。此酒醇厚清純、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飲用。早年農村過春節,就用它來招待客人,在烏鎮民間,此酒還有一個別名叫“杜搭酒”。民間有謠“貓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
[閱讀鏈接]
酒是人類生活中的主要飲料之一。我國製酒源遠流長,品種繁多,名酒薈萃,享譽中外。酒滲透於整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個重要組成部分。
自從酒出現之後,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酒的形態多種多樣,其發展曆程與經濟發展史同步,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工作,對傳統工藝進行改進,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後世應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民族特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酒文化,使我國酒業發揚光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