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為了讓蕭瑜信服,請他命士兵去康王穀汲取穀簾泉來親自品評。過了兩天,士兵汲水而歸,陸羽便親自以此水煎茶。在場的眾賓客品茶後頻頻舉盞,連連讚歎,都認為品嚐到了佳泉美味。還有人說:“鴻漸兄真不愧為評泉高手,穀簾泉果然名不虛傳!”
陸羽聽後甚為欣喜,當他自己舉盞吸了一口,不覺皺眉驚問道:“咦!這水恐怕不是穀簾泉吧?”眾人聞言全都愣住了。蕭瑜急忙把汲水的士兵喚來詢問,可那士兵一口咬定是穀簾泉。
正在難以定奪的尷尬時刻,江州刺史張又新趕到。他早就得知陸羽最愛穀簾泉,自己對煮茶也頗感興趣,於是特地扛了一壇穀簾泉前來助興。
陸羽便用張又新帶來的水煎茶,請眾人重新品評。席上很快傳來陣陣笑語,紛紛說道:“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這水才無愧於穀簾泉之名。”
此時,一旁的士兵早已經嚇得說不出話來了。原來,他當時確實取到了穀簾泉,但在返回途中經過鄱陽湖時,因為風浪甚大,一不小心把滿壇的穀簾泉給打翻了。為了不因誤時受責,他便汲了一壇鄱陽湖的湖水來交差,不料卻被陸羽一“口”識破了。
到了宋代,廬山雲霧茶就頗為有名了,並成為朝中貢品。據《廬山誌》卷十二載,商雲小說“貢茶”中載“宋太平興國中,廬山例貢茶,然山寒茶恒遲,類市之它邑充貢……”從中可見當時廬山茶的地位。
另據《九江府誌》記載:“……茶出於德安、瑞昌、彭澤,唯廬山所產,味香可啜。該山,尤以雲霧茶為最惜,不可多得耳……”可見廬山雲霧茶的珍稀。
到宋朝,廬山已有洪州鶴嶺茶、洪州雙井茶、白露、鷹爪等名茶。這時雖然未明確地見到雲霧茶的出現,但從北宋詩人黃庭堅的詩中,隱約可見宋時已有雲霧茶了。詩雲:“我家江南摘雲腴,落磑霏霏雪不如。”這裏所寫的“雲腴”是指白而肥潤的茶葉;“落磑霏霏雪不如”,說明磨中碾成粉末的茶葉,因多白毫,其白勝於雪。
南宋大詩人陸遊在《遊廬山東林記》中寫有:“食已煮觀音泉,啜茶。”“觀音泉”即招賢泉,在招賢寺觀音橋東北端橋頭。雖經一千多年的滄桑,但仍涓流不息,尤其是觀音橋頭,石屋內清澈的泉水,映照著“天下第六泉”五個石刻大字,泉水終年不絕。遊人至此,無不拿起竹筒,以暢飲為快,飲完抹嘴,頓覺心曠神怡,此水泡茶,其味更佳。
宋戴複古在《廬山》詩中寫道:“山靈未許到天池,又作西林一宿期。……暫借蒲團學禪寂,茶煙正繞鬢邊絲。”有茶相伴,在茶煙中禪寂,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境界。
唐宋時文人雅士登廬山,品雲霧,為廬山雲霧茶後世得以揚名於天下奠定了基礎!
[旁注]
白居易 (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王翦 戰國末期秦國著名戰將,與其子王賁一並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
張又新 字孔昭,深州陸澤人。約唐憲宗元和中前後在世。其嗜茶,著有《煎茶水記》一卷,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之稱。詩歌與蘇軾並稱為“蘇黃”;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
戴複古 南宋著名江湖派詩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天台黃岩人。作品受晚唐詩風影響,兼具江西詩派風格。部分詩作抒發愛國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現實意義。
[閱讀鏈接]
浮梁位於贛東北,公元621年建縣,初名新平,公元742年更名為浮梁。當地特產是“一瓷二茶”:舉世聞名的瓷都景德鎮在曆史上長期隸屬於浮梁縣管轄,因而浮梁被譽為“世界瓷都之源”;唐代的浮梁茶也曾聞名天下,在敦煌遺書之《茶酒論》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分別留有“浮梁歙州,萬國來求”與“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美名,於是又被人們讚為“中國名茶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