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畫派林立1(1 / 3)

百家爭鳴——畫派林立1

清代畫派,在當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麵的影響下,呈現出特定的時代風貌。在題材內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麵各有不同的追求,並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

他們中有承續明末董其昌衣缽的四王畫派,以摹古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視,居畫壇正統地位。活動於江南地區的一批明代遺民畫家,寄情山水,借畫抒懷,藝術上具有開拓、創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為代表。

清代中期,南方商業城市揚州,富商聚集,人文薈萃,成為東南沿海地區的一大都會。各地畫家也紛至遝來,賣畫獻藝,揚州八怪就是其間最著名的一批畫家。

此一時期揚名畫壇的還有鎮江地區的張崟、顧鶴慶創立的丹徒派。

描繪黃山景致的黃山派

黃山,雄偉秀麗,如詩似畫,是我國的一處風景勝地,也是一座藝術寶庫,是我國山水畫的搖籃。黃山享有如此盛譽,功在明末清初創建的黃山畫派的藝術大師們。

這些藝術大師開拓了這塊藝術瑰寶,在當時“舟車閉塞”的原始山林中,把“天造的畫境”繪成紙上丹青,傳播民間,對當時的畫壇和後來的山水畫都產生了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17世紀下半葉,我國社會發生了改朝換代的激烈鬥爭。這一時期的繪畫藝術也強烈地表現出時代的革新精神。講究抒寫性靈,提倡氣韻超逸,具有鮮明的特征。

明末清初,在安徽徽州地區,形成了一個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山水畫流派,叫做“新安派”,其中的畫家多為明末遺民,主要繼承元代倪瓚畫風,弘仁即為此派領袖。

弘仁,擅長山水,初從宋代人入手,後學元四家,尤受倪瓚影響,以瘦勁簡淡的筆墨,表現幽僻蕭疏的景致,傳達冷逸秀峻的格調。他在構圖上洗練簡逸,筆墨蒼勁整潔,善用折帶皴和幹筆渴墨,由於他從黃山、武夷諸名山勝景中汲取營養,重視師法自然。

因此,作品格調不同於倪瓚,少荒涼寂寞之境,而多清新之意。直師造化,而別開生麵,真實地傳達出山川之美和新奇之姿,他作的黃山諸景都不受倪瓚畫法約束,而深得寫生傳神之妙,富有生活氣息。

同時,弘仁也十分重視師法造化,經常遊曆黃山、雁蕩、白嶽等名山,作品多以黃山白嶽為勝,尤以黃山著稱,“得黃山之真性情”,深得傳神和寫生之妙,筆墨蒼勁整潔,富有秀逸之氣,給人以清新的感受。查士標在題弘仁山水畫寫道:

漸公畫入武夷而一變,歸黃山而一奇。

弘仁的山水畫,無論冊頁小品還是鴻篇巨製,或實地寫生,或構思取意,黃山為他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梅清,1623年出生在安徽宣城,家學淵源,加之鍾靈毓秀的宣城山水伴隨著他成長。他從小生長閥閱,姿儀秀朗,浸淫詩書。年輕時即喜“與天下人士交結”,顯露其豪邁的天性和過人的才華。

1654年,梅清中了舉人,此後的他,孜孜以求功名。然而,4次北上會試均以落第告終,這時候,他多少有些心灰意冷。與此同時,又遇家道中落,於是,索性放棄仕途,退隱家鄉。

梅清自45歲之後,便開始遊曆名山大川,以詩畫交朋會友,與新安畫派的漸江成為了好朋友。他拓寬眼界,開闊胸懷,增進了藝術靈感和情思,創作了大量以自然山川為表現對象的優秀作品。

石濤,原名朱若極,1642年出生在廣西桂林靖江王府。他的父朱亨嘉是世襲的第十一代桂藩。他4歲時,其父朱亨嘉在廣西桂林以宗室自稱“監國”,後為廣西巡撫所殺。幼年石濤由內官救出,逃至廣西全州,為避清廷迫害,削發為僧,故畫史稱之為遺民畫家。

石濤自小顛沛流離,過著流浪生活,沒有受過正規的科舉教育,但他天資聰慧,10多歲時便開始了繪畫生活,“學畫山水人物及花卉翎毛”,而畫出來的東西居然受人稱讚。

1666年, 25歲的石濤雲遊到安徽宣城,寄居在敬亭山麓的廣教寺。在這裏石濤和梅清一見如故,很快便引為知己。

石濤來到安徽宣城,很快以其在繪畫上表現出來的才華為當地俊逸所矚目,經常與梅清等書畫文壇才子詩酒唱和,交流作畫心得。

石濤對自然山川始終如一地熱愛著,遊屐所至,莫不揮毫寫生,特別是黃山景色的熏陶,在石濤的藝術生涯中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石濤在宣城住了15年,年年都要登臨黃山覽勝,甚至一年數次登臨,樂此不疲,感應山川之靈秀,體悟鬆石之活力,使之創作的激情噴薄而出。

石濤以黃山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一次,石濤遊黃山,新安郡守曹冠五得到消息後,特意來書索畫,帶來了“匹紙七十二幅”,要求石濤“幅圖一峰”,石濤“笑而許之”。很快便畫出了《七十二峰圖》,每幅“筆無定姿”。

同一時期的作品還有《黃山八勝圖》和《黃山圖》,信筆揮灑,無不觸處成春,一片生機。在筆墨技法上靈活多變,不拘成法,尤其善於用墨,喜歡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合,表現出山川的氤氳氣象和渾厚之姿,新穎奇異,蒼勁恣肆,其景色、構圖、意境諸方麵,表現出生動多變的藝術特征。

石濤自己也認為掌握了“黃山之真性情”。當然黃山本無性情,是畫家用自己的性情去體悟黃山,經過畫家個性化的藝術加工,最終表現出來的是一幅幅麵貌和氣質各不相同的黃山圖。

受石濤作品的感染,梅清也在1671年第一次上黃山。其後石濤和梅清又多次登臨黃山。梅清筆下的黃山,以黃山的真景作依據,更將自然的黃山升華為藝術的黃山。

梅清自認“餘遊黃山之後,凡有筆墨,大半皆黃山矣”。可見黃山在畫家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位置。梅清畫得最多的是黃山,其《黃山十六景》自題寫道雲:

餘遊黃山後,凡有筆墨,大半皆黃山矣。

該圖冊分別表現黃山的始信峰、西海門、光明頂、翠微寺等16個景點,每圖皆有題句。

此外,梅清還有《黃山十景》、《蓮花峰》、《天都峰》、《煉丹台》等大量表現黃山的作品。有些作品雖不能確指何處,但那山石、雲海、鬆樹以及顫動的線條、細密的皴法、軒朗的畫麵,一看便知是黃山。

由於梅清和石濤的介入,新安畫派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從而形成了人們所說的“黃山畫派 ”。

黃山畫派與新安畫派的區別在於“新安”是指一批徽州畫家互為影響所形成的一個畫派,“黃山”是指由黃山的外形和內容所決定,經過筆墨鍛煉,抽象出的山水畫類型。

黃山畫派的大師們從黃山山水中不斷吸取養分,豐富自己的藝術創作。他們以凝重簡練的筆墨、明快秀麗的構圖和清高悲壯的風格、深沉宏達的旨意,在畫壇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