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畫派林立4
金陵八大家的金陵畫派
那是在1619年的時候。正逢明王朝社會動亂頻繁,內外交困的時期。龔賢,出生於昆山一個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隨家遷居南京。10歲前母親去世,13歲開始習畫,與明末清初畫家楊文驄同師董其昌。
21歲左右在奉淮河畔參加了複社的活動,其時正值明代崇禎末年,複社成員在這裏結社賦詩,講學論藝,挽救民族的危機。由於他正直不阿的人品,以及在詩,書,畫上的成就,龔賢在南京士大夫中顯露頭角。
龔賢最擅長的是山水畫,他師法於宋元,並且能脫離出古人的窠臼,他提倡寫生,多遊曆見聞,所以他的作品有著清新的生氣,並一改自董其昌以來的陳腐之氣,山水又重歸描繪真實的山川秀潤的道路。
龔賢的作品內容也多取材於南京當地的風光或是遊曆所見,大多描述的都是真實景致。他的山水技法在吸收古人長處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龔賢更是用墨色的變化來表現遠近、明暗之分,充分體現了事物的自然神態。他的這種技法主要來自於宋人的“積墨法”,並將其發揮到極致,第一遍以細點鋪墊,第二遍再補點,細密繁厚而不失靈動,墨色渾厚而不呆滯;然後第三遍開始皴擦,也是以細點和短皴為主。
直至晚年,社會趨於穩定,龔賢開始在南京的清涼山隱居,專心於繪事,並開始賣畫為生。
在這個時候南京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華的畫家。龔賢曾說:“今日畫家以江南為盛,江南十四郡以首都南京為盛,郡中著名者且數十輩,但能吮筆者奚啻千人!”他們中有樊圻、高岑、鄒喆、蔡澤、李又李、武丹、高岑。
這群畫家都住在南京,隱居不仕,以書畫為生,有時聚在一起,以詩酒自娛,且以“師造物”為主張,多取材於南京、江淮一帶的實景,因而形成畫派。後來被譽為“金陵八家”,他們的畫自成一派,也被稱為“金陵畫派”。
金陵畫派中的8個人畫風相距甚遠,彼此除偶有筆會以外並無深交。他們相聚在南京,用各自手中的畫筆,去描繪出自己的一片藝術天地。他們的藝術成就各不相同,而聲名最高、成就最大的當推龔賢。
除了龔賢之外,負有盛名的是樊圻,他也以山水創作為主,間作花卉、人物。他的山水作品一般也有兩路風格,一是帶有青綠山水意思的細路,還有就是水墨山水粗簡的一路。
樊圻的作品到處洋溢著自然的氣息,若認為龔賢的山水能得自然的神韻的話,那麼樊圻的作品則是寫盡自然之“風韻”。他的作品更具自然氣息。
“金陵八家”中還有一位為大家所熟知的是吳宏,他原本是江後來客居金陵。他也是以山水創作為主,並且也有宋元時期諸家入手,二且畫風與樊圻較近,但是他的用筆較之樊圻更顯尖峭,淩厲。
吳宏多是以碎亂的直線造型山石,也正是這樣的方法與暈染結合正好把山石凸凹、陰陽很好地描繪出來。其書法也如同山石皴法一樣不拘一格,鋒芒顯露,飄逸自如。
鄒喆畫學其父,擅山水和花卉,他是“八家”中較粗簡的一路,作品傳世的也不太多,但是有一些還是可以見到的。他的作品首先從布局上打破了樊圻和吳宏的平遠、深遠的方式,多是高遠、深遠的方式,其山水畫工穩而有古氣,作零星山水小冊,則有簡淡清逸之趣。
鄒喆的筆墨接近明人的氣格,可能是受其父親傳派的影響,筆意剛勁凝練,色彩淡雅秀麗也是很為人們所稱道的。他對真實景物的描繪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也是金陵畫派在清代初期畫壇上非常典型的風格。
葉欣的山水畫素以“工細幽淡”著稱,所作野嶺荒煙,孤城古渡,大有令人動秦月漢關之思。此畫描繪春遊之景,在桃花三月,蕩舟於青湖綠山之中,徜徉於煙霧彌漫的秀麗中,陶陶然如醉如癡。此畫用筆輕靈,墨色清淡,景致悠遠,意境秀雅,真所謂“淡遠又淡遠,淡遠以至於無”的情趣。
此外,還有超然塵外的胡慥和風格多樣的高岑。他們倆和葉欣、謝蓀一樣,用筆也是粗簡一路,較之樊圻有過,較之吳宏不及,其皴法也多細直線,但不如吳宏之硬挺,峻峭,多一些溫和。
用筆工細的謝蓀,謝蓀也很擅長畫山水、花卉,與龔賢、樊圻齊名,為“金陵八家”之一。
清代初期“金陵八家”主要活動於明代滅亡清代興起的百餘年間。這個時期開始從明代末期因戰亂帶來的蕭條中好轉過來,社會秩序趨於穩定,人們的生活也開始逐漸地進入正常化。
但是,一部分人依然對於清代的統治依然心懷不滿,渴望於恢複明王朝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一批不願與朝廷合作,隱居山林之中的明代遺民士人。
金陵八家也在此時應運而生,他們身上或者說骨子裏都多多少少的帶有遺民色彩。他們多沒有在仕途上謀求生機,而隻是醉心於繪畫,遁跡於山林,以詩畫像酬唱,以此來緬懷逝去的“故國”,來描繪秀麗的山川,來排解心中亡國後的悲傷情懷。
所以“金陵八家”的作品大多都有一種清新靜謐的氣質,不染世塵,有著很強的藝術欣賞價值。所以他們的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那個時候畫繪畫市場的覺醒,“金陵八家”的作品也開始受到矚目,成為人們競相追捧的寵兒。
總之,在清代初期金陵地區的畫家群裏這些畫家代表了當時的創作最高水平,也充分體現了他們的創作思想和方式。他們的畫麵中所呈現出的靜美之韻和自然生氣正是作為“遺民”的思想感情的集中體現。
他們對故國山河的眷戀全部變成了畫麵上的具體形態展現在後人的麵前,一改自明代末期以來的陳腐習氣,又展現了生氣勃勃的生命力,對後世的創作影響很深,豐富了我國的繪畫史。
[旁注]
積墨法 積墨,即層層加墨。這種墨法一般由淡開始,待第一次墨跡稍幹,再畫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複皴擦點染許多次,甚至上了顏色後還可再皴、再勾、畫足為止,使物象具有蒼辣厚重的立體感與質感。
鄒喆 清代畫家。擅長水墨花卉,勾勒敷彩渲染有元人王淵的體格。“金陵八家”之一。出身繪畫世家,山水工穩而有古氣,也作很少的山水小冊,有簡淡清逸之趣。勾勒傅染,有元代王淵風格。畫大鬆奇秀,特別令人珍惜。
謝蓀 清代畫家。擅長畫山水、花卉,與龔賢、樊圻齊名,為“金陵八家”之一。作品有《青綠山水圖軸》等。山勢嵯峨,壘石嶙峋,景致奇險,用筆細秀,工中帶拙,短披麻、點子皴而輕,苔點疏而淡;設色青綠間以淺絳,絢麗中見清雅,風格接近“吳派”陸治影響,工細秀麗。
[閱讀鏈接]
“金陵八家”是清代康乾期活躍在南京地區,頗有影響的一大畫派。8位畫家雖被納入一個流派,各自的畫風卻相去甚遠,師法也各有所宗。
他們的共同之處,是淡泊功名,為人清高,隻與詩酒結緣、書畫為伴,視廟堂為糞池泥塘,喜江湖而優哉遊哉。“八家”偶有際遇雅集,話語無多,隻是以翰墨丹青怡情遣興,喻世抒懷。高岑在“八家”中的成就,僅次於龔賢,他不僅善畫山水,還精於水墨花卉。高岑初以平實工穩為本,及至中年以後,崇尚寫意,追求性靈與境界,其畫漸至神采飛揚,晚年則越發天馬行空,一意孤行,其實這正是從必然步入自由的進程與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