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巨製——千裏江山圖2(2 / 3)

因石青、石綠均為石色,施之過重就會掩墨之光彩,損墨之韻味。古人說道:

蓋青綠之色本厚,而過用則效淡全無。褚黛之色本輕,而濫設則墨光盡掩。粗浮不入,雖濃鬱而中幹,渲暈漸深,即輕勻而肉好。間色以免雷同,豈知一色中之變化,一色以分明晦,當知無色處之虛靈。

因此,如果碰到此種情況,也可用綠色調赭石色成茶綠色法解之,但注意不宜過濃,濃則易板滯,損色彩之精氣。

《千裏江山圖》是自唐代中期“大小李將軍”之後沉寂的青綠山水畫壇上的一幅扛鼎力作。元代人在評價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時說:“設色鮮明,布置宏遠,使王晉卿、趙千裏見之亦當氣短。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

受其影響,其後南宋時期趙伯駒、趙伯在山水畫壇上創造出“水墨蒼勁,青綠柔美”的新風格。馬遠、夏圭在青綠山水章法布局上,能別開生麵,創造出邊角取景法,使山水畫產生新的意境。

劉鬆年是受其影響,水墨山水再著石青與石綠等色,創有小青綠山水。這種小青綠法具有色不礙墨、墨不礙色的優點。以王希孟為代表的宋代青綠山水畫,對後世影響很大,如元代錢選,明代藍瑛以及清代袁江、袁耀、張大千等,並且還遠及日本,促進了日本畫的發展。

“色彩的音樂”幸好宋代和元代的大畫家們時時不忘以“自然”為師,於造化氤氳的氣韻中求筆墨的真實基礎。然而此外則頗多一味模仿傳統的形式,外失自然真感,內乏性靈生氣,目無真景,手無筆法。既缺絢麗燦爛的光色以與西畫爭勝,又遺失了古人雄渾流利的筆墨能力。

藝術本當與文化生命同向前進。中國畫此後的道路,不但需恢複我國傳統運筆線紋之美及其偉大的表現力,尤當傾心注目於彩色流韻的真景,創造濃麗清新的色相世界。

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豐富絢麗的色彩迎合了人們的審美情趣。而且藝術源自於生活,畫家們把自己的多種情感投射到自然現象之中,達到與情景有機的滲透,在滲透中表現出一種鮮明的、可給人啟示的想象與意境。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曆史悠久的青綠山水畫確實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下去,應當秉承傳統,立足社會,發揚時代精神,把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融入到我國傳統青綠山水的創作中去,使青綠山水更富有時代氣息,煥發出勃勃生機。

[旁注]

謝赫六法 古代美術品評作品的標準和重要美學原則。“六法”最早出現在南齊時期謝赫的著作《畫品》中。六法論提出了一個初步完備的繪畫理論體係框架,從表現對象的內在精神、表達畫家對客體的情感和評價,到用筆刻畫對象的外形、結構和色彩,以及構圖和摹寫作品等都概括進去了。

中國畫 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為“丹青”,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

水墨畫 由水和墨經過調配水和墨的濃度所畫出的畫,是繪畫的一種形式,更多時候,水墨畫被視為我國的傳統繪畫,也就是國畫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色,但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

題詩 一是指就一事一物或一書一畫等,抒發感受,題寫詩句。多寫於柱壁﹑書畫﹑器皿之上;二是指所題寫的詩句。隨著文人畫的興起和發展,如文與可、蘇東坡、米元章等開始以書法在畫上長題,或詩或文,而後乃為盛行。

界畫 我國繪畫中很特色的一個門類。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界畫的起源很早,早在晉代就有。隋代,界畫已經畫得相當好。

燕家景致 燕文貴是北宋時期畫家,他在作畫時常自出機杼,落筆命意不襲古人,所畫景物清潤秀雅,又善於把山水與界畫相結合,將巍峨壯麗的樓觀閣榭穿插於溪山之間,點綴以人物活動。刻畫精微,筆法俏麗,境界雄渾,人稱“燕家景致”。

披麻皴 山水畫皴法之一,也稱“麻皮皴”,由五代時期董源創始,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故曰“披麻皴”。此法善於表現江南土山平緩細密的紋理,中鋒用筆,圓而無圭角,彎曲如同畫蘭草,一氣到底,線條遒勁,不可排列須有參差鬆緊,點法如“一”字或“混點”。

大小李將軍 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衛將軍,人稱“大李將軍”,他兒子李昭道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人稱“小李將軍”。“小李將軍畫本軒”是按李昭道的畫意設計的,“大李小李”開創了唐代“金碧山水畫派”,富麗堂皇。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

線紋 古代的陶器紋飾,是用纏繞細線的拍子拍印陶坯表麵造成的紋飾,表現為線紋的規律性排列,排列方向或橫或豎或斜。仰韶文化的平唇直口凹腰尖底陶器上多見線紋。

[閱讀鏈接]

在《千裏江山圖》中,石青石綠的運用比例很高,石青石綠是礦物顏料,本來覆蓋性就很強,經過王希孟的層層疊加,質感凝重,與整幅畫的墨青、墨綠基調渾然一體,鮮豔而不媚俗。雖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樣勾金線,卻依然感覺滿幅富麗堂皇,這也就是此圖較之前唐的青綠山水更趨成熟之處。

千古名畫的流傳過程

《千裏江山圖》畫卷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為我國青綠山水巔峰傑作,被譽為北宋宮廷畫院“山水神品”。此圖畫成後,先被宋徽宗收藏於北宋內府。當時的人們稱讚《千裏江山圖》為:“一點一畫均無敗筆,遠山近水,山村野市,漁艇客舟,橋梁水車,乃至飛鳥翔空,細若小點,無不出以精心,運以細毫。人物如蟻,不可勝數,生息勞作,生動活潑。”

《千裏江山圖》創作問世以後,宋徽宗趙佶將《千裏江山圖》賞賜給了當時的權臣蔡京。蔡京是私人收藏此畫的第一藏家,關於他收藏此畫的具體情況,從《千裏江山圖》卷後的題跋中便可得知。畫卷上雖無作者款、印,但卷後隔水黃綾上蔡京的題跋作了很好的說明:

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蔡京的這段跋文,區區幾十個字就證明了此畫是真跡無疑,並記錄了《千裏江山圖》成畫的這段曆史。跋文的大意是:政和三年,宋徽宗賜給我這張畫,王希孟當年18歲,在北宋時期的畫院為生徒,後被升入文生庫。曾多次給皇帝獻畫,可是都不算好。但是宋徽宗看他是個人才,有可造就之處,就親自指點他,教了半年就畫出這幅畫,徽宗很讚賞,把畫賜給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