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馬長卷——百駿圖(3 / 3)

明代著作《六硯齋筆記·卷一》記載:“元人畫馬,任月山太庸,龔翠嚴太奇,惟子昂得馬之真。”“其古淡渾成,若無意標奇處,實得物態之自然。”

這幅《百駿圖》與趙孟頫的其他作品一樣,能把人物畫、鞍馬畫的技法結合起來,在色彩運用和線條變化等方麵進行了大膽的嚐試,一改宋院體的畫法,充分表達了他“貴有古意”的作畫思想,發揮了自己嫻熟的繪畫技法,為元代以後文人畫興起,開辟了曆史先河,確屬其代表作之一。

在繪畫的技藝方麵,郎世寧開創了一種不同於我國傳統繪畫的新穎畫法。他運用我國的毛筆、紙絹和色彩,卻能以歐洲的繪畫方法注重於表現馬匹的解剖結構、體積感和皮毛的質感,使得筆下的馬匹形象造型準確、比例恰當、凹凸立體,而不像我國古代畫家采用延綿遒勁的線條來勾勒物象輪廓的方法。

他是以細密的短線,按照素描的畫法,來描繪馬匹的外形、皮毛的皺褶和皮毛下凸起的血管、筋健。或者利用色澤的深淺,來表現馬匹的凹凸肌肉,與傳統我國繪畫中的馬匹形象迥然有別。

郎世寧在清廷畫院的另一貢獻則是他將自己摸索成功的新體畫傳授給天主教西方傳教士畫家王臻誠、艾啟蒙等。

同時,又將西方的油畫技巧、透視方法,甚至連製造油畫顏料的技術,也毫無保留地教給畫院畫家和滿族畫工。郎世寧的徒弟先後共有10多人,在乾隆畫院內形成了實力雄厚並得到皇帝信任的郎世寧新體畫集團。

這卷《百駿圖》畫幅完成之後,一直收存於清宮,乾隆時入著錄文獻《石渠寶笈·初編》一書著錄,畫幅上鈴有乾隆印帲多方。根據清內務府造辦處的“各作成做活計清檔”所記。

1748年,按照乾隆皇帝的命令,郎世寧還畫有另一幅《百駿圖》:

太監胡世傑交《百駿圖》一卷,傳旨:著郎世寧用宣紙畫《百駿圖》一卷,樹石著周鯤畫、人物著丁觀鵬畫。欽此。

至於檔案中說的紙本的這件郎世寧、周鯤、丁觀鵬等人合作的畫卷以後是否畫完了,畫完之後又收貯於何處,沒有見到再有文字記載,實物也未見流傳。這幅由清宮廷畫師郎世寧創作的紙質稿本《百駿圖》縱1.02米,橫8.13米,畫幅的左下角,署有作者名款,規矩工整。

這幅《百駿圖》是我國最長的畫馬長卷,屬於西式畫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全畫構圖繁複,虛實處理十分講究,馬匹、山川、人物的聚散富有節奏感。畫中雖然馬匹的數目占有絕對的多數和主要的部位,但是整個馬群是由人類控製著。

以牧者開頭,又以牧者結尾,體現了人與自然界的一種和諧、融洽的關係,而人又占據了主導的地位,體現了一種以人為本的思想,構思是很巧妙的。

在《百駿圖》上,有一大群做原地活動的馬匹,它們或立或臥,或交鬥,或覓食,或翻滾嬉遊,自由舒閑,聚散不一;在《百駿圖》馬群的上部,一位牧馬人正趕動著8匹馬向這邊集中,另一位牧馬者正以套杆追逐著朝相反方向奔跑的白馬。

在畫幅右邊,有一條彎曲的河道,一群馬匹在牧馬人的帶領下已抵達對岸,有的馬匹尚在河心中泅遊,幾位牧馬人也騎馬緩緩向河邊走來。在整個畫麵上,牧馬者皆處於不太顯眼的邊緣位置,而馬群置於他們控製的範圍之內,既突出了馬作為表現對象的主題,又不失牧馬生活的特點,使畫麵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

顯然,《百駿圖》是有絹本和紙本不同的兩卷,隻不過絹本的現在尚存於世,而紙本的已然下落不明了。

清代宮廷繪畫中,除去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之外,還經常有同一題材的作品不止畫一幅的情形。如清代宮廷繪畫師徐揚所畫的《乾隆南巡圖》12卷,就有相類的絹本和紙本的兩套,分藏於中國曆史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一現象不但見於現存實物,而且還見於清代朝廷內各府造辦處的檔案資料的記載。

清代末期,絹本《百駿圖》一直被清代皇室珍藏於圓明園,後來被運到台灣,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百駿圖》也被稱為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旁注]

投影法 在製圖中,把光源稱為“投影中心”,光線稱為“投射線”,光線的射向稱為“投射方向”,落影的平麵,如地麵、牆麵等,稱為“投影麵”,影子的輪廓稱為“投影”,用投影表示物體的形狀和大小的方法稱為“投影法”。

渲染 作動詞時是指畫國畫時用水墨或淡色塗抹畫麵以加強藝術效果的做法。墨汁滴在宣紙上,會瞬間彌漫滲透出自然不規則的淡淡墨汁痕跡。或用毛筆繪畫時,筆端停留時間的長短,接觸宣紙的多少,使墨跡能向邊緣,產生不同的墨跡擴散效果,稱為“渲染”繪畫。

《石渠寶笈·初編》 《石渠寶笈》是清代乾隆、嘉慶兩朝編纂的宮廷收藏的大型著錄文獻,書中涉及的文物主要為自晉、六朝、隋唐時期直至清代當代的曆代書法、繪畫、碑帖、版本、緙絲等,有初編、續編和三編。

徐揚 清宮廷畫家,江蘇蘇州市人。擅長人物、界畫、花鳥草蟲。畫梅既蒼勁又秀雅。有《盛世滋生圖》卷、《乾隆南巡圖》等曆史畫卷。他的繪畫以散點透視法來描繪山水城池,把現實主義手法運用於繪畫之中,其意義更大。

[閱讀鏈接]

從1762年開始,郎世寧和王致誠、艾啟蒙、安德義一起為銅版組畫《乾隆平定準部回部戰圖》冊繪製圖稿。這套16幅的圖稿後來通過廣州粵海關將其送往法國巴黎鐫刻成銅版刷印,成為宮廷藝術的珍品之一。銅版畫草稿主要是由郎世寧負責,他畫了其中的若幹幅,還用拉丁文和法文寫了具體說明。

郎世寧除了作畫外,還於1747年參與了圓明園內長春園歐洲式樣建築物,俗稱西洋樓的設計和施工。大概就在郎世寧為修建長春園工作期間,一度擔任過掌管皇家園林工作的奉宸苑苑卿的職務,官職為正三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