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馬長卷——百駿圖(2 / 3)

《百駿圖》共繪有100匹駿馬,此圖描繪了姿態各異的駿馬百匹放牧遊息的場麵,或立,或奔,或跪,或臥,可謂畫盡駿馬之態;畫麵的首尾各有牧者數人,控製著整個馬群,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界其他生物間的和諧關係。全卷色彩濃麗,構圖複雜,風格獨特,別具意趣,別具一格。

在表現手法上,郎世寧充分展現了歐洲明暗畫法的特色,馬匹的立體感十分強,用筆細膩,注重於動物皮毛質感的表現。馬是我國曆代畫家描繪的傳統題材之一,繪畫史上曾經出現過眾多的畫馬高手,而郎世寧畫馬又別具一格。

《百駿圖》全卷從構圖上看,自《百駿圖》卷首至卷尾,由靜到動,由恬淡閑逸到狂鬧熱烈。卷首畫一頭戴無角襆頭、身著圓領右衽長服,足穿高筒雲履、身體結實健壯的牧馬人,手執一把棕刷,正在梳理一匹枯瘦如柴、精神萎靡不振、站立已顯艱難的病馬的尾巴作為開篇,中間逐步描繪了形象各異的群馬,或站立,或撒歡嬉鬧,或就槽覓食,或打滾解疲的生動場景。

《百駿圖》畫尾繪的是在頭馬引領下群馬狂奔、牧馬人手執器具圈馬的生動畫麵。整個馬群雖有靜有動,但卻給人渾然一體,毫無散漫的感覺。

《百駿圖》的總體構圖,結構嚴謹,由靜到動,漸到入勝,卷長而不顯繁縟重複,馬多而姿態萬千。畫麵之內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虛實,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動靜結合。在畫中人物的處理上,有梳洗馬匹的,有牽馬站立的,有騎馬瞭望的,有牧馬圈馬的。

整幅圖雖然隻有5個人物,卻也較全麵地反映了牧馬勞作的不同場景,在群馬圖中屬點彩之筆。整幅圖畫通過章法、筆法、墨法體現作者的內在氣質、氣度、膽魄、學識和修養,以及作者駕馭作品、繪畫藝術水準的境界,達到了“氣韻生動”的總體效果。

正應我國畫論著作《古畫品錄》裏提出的著名“六法論”中的構圖、章法必須嚴謹,不能草率從事的要求。

[旁注]

康熙皇帝 (1654年~1722年),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清代第四位皇帝、清代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代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麵。

郭熙 (約1000年~約1080年),北宋時期畫家、繪畫理論家。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卷雲的皴筆,後人稱為“卷雲皴”。存世作品有《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幽穀圖》等。

雍正皇帝 (1678年~1735年),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清代的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1722年至1735年在位,在位時期,實施了一係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明暗畫法 根據光線先分兩大麵,亮麵和暗麵。先找明暗交界線,最注重整體效果,然後才是物體的邊緣線,物體結構,空間對比、左右前後,物體的主次關係。

《古畫品錄》 我國古籍、我國畫論著作。《古畫品錄》是一部繪畫品評著作,又名《畫品》。南朝齊梁時期人謝赫撰寫。《畫品》品評三國至齊梁畫家27人,共分六品,並以品第為次序。

[閱讀鏈接]

傳說,某日乾隆見妃嬪環繞左右時郎世寧頗感局促不安,就問他:“卿看她們之中誰最美?”

郎世寧答道:“天子的妃嬪個個都美。”

乾隆又追問:“昨天那幾個妃嬪中,卿最欣賞誰?”

“微臣沒看她們,當時正在數宮殿上的瓷瓦。”

“瓷瓦有多少塊?”

郎世寧回答:“30塊。”皇上命太監去數,果然不錯。

不過他還是奉命描繪一幅帝後及11名妃嬪在一起的圖像,畫題是:“心寫治平”。這是郎世寧所繪200幅人物中最著名的一幅。乾隆僅在該畫完竣、70歲大壽及讓位時看過此畫3次。隨即將畫密封於盒內,旨諭有誰竊視此畫,必淩遲處死。

郎世寧《百駿圖》的流傳

郎世寧在創作《百駿圖》時充分發揮了歐洲繪畫注重明暗、立體感、解剖準確及透視的特點,使畫幅別開生麵。其中馬的形象畫得很出色,姿態各異,造型準確,皮毛的質感尤為真實突出。

其中有幾匹剛從水裏涉步上岸的馬,濕漉漉的毛還緊緊貼在身上,顯得非常生動逼真,顯示了作者細致的觀察和高超的寫實功力技巧。

一位牧者在泅渡過水麵時,怕把衣鞋弄濕故而蹲坐在馬鞍上,這一細節也十分富有生活氣息。作者將地平線壓得稍低,大約在畫幅上麵1/3處,使觀者的視線開闊遼遠,伸向很遠的地方。

從畫法上看,《百駿圖》采用工筆的畫法,馬匹輪廓用遒勁的中鋒作描,勁利而結實,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書法功力。人物衣服筆法靈活仔細,體現了畫家嫻熟而洗練的技巧。

同時,又吸收了唐代畫家的表現手法,畫麵不畫背景,人物衣服施以重彩,而麵部和手皆用淡彩;馬匹基本上以墨線勾勒為主,再用顏色加以烘染。

在技法的處理上把重彩和淡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做到了明豔而不俗,淡雅而清麗,精致而柔秀,細潤處筆筆見力,疏朗處慘淡經營的獨特風格。

光的使用,是郎世寧繪畫的另一特色,這幅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明顯采用了西洋畫之投影法。

而在畫麵總的方麵,仍含有我國繪畫傳統手法,如水的“以無代有”,鬆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即使是馬匹以及樹幹上所采用的陰影,也是以我國的傳統渲染方法來完成的。

畫麵人物麵孔正側向背各有特征,群馬造型準確,毛色分明,無論人物與馬匹刻畫精細入微,眉目清晰,須發分明;此畫中的墨線勁健有力,謹嚴灑脫,線隨物變,質感極強。人物的衣褶、膚發、馬匹的麵目、腹背等,用線各顯其妙。

尤其是人物的發、須和馬匹的鬃、尾的處理上尤為精道,用細如遊絲的線條勾出,稍加淡墨渲染,使人物毛發、馬匹鬃毛顯得蓬鬆自然,將其質感表現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