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馬長卷——百駿圖(1 / 3)

畫馬長卷——百駿圖

清代郎世寧的《百駿圖》為我國古代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先於1728年完成絹本、設色。縱0.945米,橫7.762米的《百駿圖》一幅。原作先珍藏於圓明園,後珍藏於後來的台灣故宮博物院。

1748年,郎世寧奉命完成縱1.02米,橫8.13米,紙本《百駿圖》一卷,此幅作品後來失傳。郎世寧所畫馬卷圖,中西繪畫藝術兼用,具有重大的藝術價值,堪稱我國古代最長的畫馬長卷。

最長畫馬長卷《百駿圖》

1688年,郎世寧生於意大利米蘭市,19歲入熱那亞耶穌會,不久就運用他的藝術才華為該市修道院內小教堂繪了兩幅宗教畫。當時,歐洲知識分子對我國的曆史文化極為向往,其中剛成年的郎世寧就曾多次請求熱那亞耶穌會派他前往中國傳教。

1715年,27歲的郎世寧終於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我國,獲得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見。康熙皇帝當時61歲,他特別酷愛藝術與科學,雖然不讚成郎世寧所信仰的宗教,卻把他當做一位藝術家看待,對他禮遇有加。

康熙皇帝對郎世寧說:“西方的教義違反我國正統思想,但因為你懂得數學基本原理,所以我們聘用你。”

隨後,平素以為萬物各得其所的康熙皇帝,又對郎世寧老是關心一些未來世界,而漠視現實世界的思想觀念表示詫異,於是他不給郎世寧傳教的機會,而是立刻派郎世寧去紫禁城如意館做宮廷畫家,學習我國的繪畫技術。

那時候,郎世寧每日清晨從北京東華門附近的寓所步行進宮,7時向宮門禁衛報到。郎世寧在一所坐落於庭院與禦花園之間的畫室內作畫,直至下午17時為止。

這間屋子夏天炎熱,冬天嚴寒,畫師必須把一缸缸顏料放在小炭爐上烘著以免凝結。除繪畫外他們還得修習漢文與滿文。

據說康熙皇帝不喜歡油畫,因為年代久了油畫就會變得黑乎乎的模糊不清。於是郎世寧與其他歐籍畫師學習使用膠質顏料在絹上作畫的艱難技巧。一筆下去就不能再加第二筆,也不容修改潤飾。筆觸偶有躊躇,或下筆太重,那幅畫就毀掉了。

當時,宮廷畫家都依照宋代著名畫家郭熙的“山水畫中,畫山盈丈,樹木盈尺,馬盈寸,人物盈十分之一寸”的原則作畫,但這些繪畫技法,在郎世寧看來,遠近配合的觀念都是徹底錯誤的。於是,郎世寧向康熙皇帝建議設立一所繪畫學校,但他的建議未被采納。

後來,郎世寧幫助旗人畫家年希堯出版了一本撰寫繪畫方法的《視學》,在這部專著中大量使用了當時西方數學方法透視法,為當時的西畫東進作出了重要貢獻。《視學》中關於透視方法的說明,不僅給出了繪畫步驟,而且包含了繪畫的透視原理。

郎世寧認為,物的視點不止一個而是幾個,視線的角度不是固定的,所以畫家在同一幅畫中能對山水或庭園表現不同的視點與角度。

不過,在許多國人看來,用幾何學的透視原理來處理空間問題,是虛偽的,非藝術化的。人像必須畫平板板的正麵,不能畫陰影,人們以為像上的陰影“好似臉上的斑點瑕疵”。

1722年,康熙皇帝駕崩,雍正皇帝繼位後,有許多傳教士都遭到打擊,唯有在宮廷服務的教士因向我國的皇帝和宮廷畫家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而受到特殊禮遇。

經過了8年時間的努力研究,郎世寧於1723年正式成為清代宮廷的禦用畫家,開始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我國古代繪畫,並與我國宮廷畫家們切磋技藝,逐漸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西滲用畫法。

在雍正年間,郎世寧根據雍正皇帝的旨意,向我國的宮廷畫家斑達裏沙、孫威鳳、王珓、葛曙和永泰等人傳授歐洲的油畫技藝,從此,純屬歐洲繪畫品種的油畫,在清代的宮廷內也開始流行。

1723年,郎世寧繪製了他一生中最早的紀年作品《聚瑞圖》軸,畫卷表麵上有如西洋的靜物寫生,其內容卻顯示著宮廷對於祥瑞的慶賀態度。

1724年,雍正皇帝開始大規模地擴建皇家園林圓明園,這為郎世寧提供了發揮其創作才能的極好機會。

郎世寧在1724年繪畫的《嵩獻英芝圖》軸雖然有著明顯歐洲畫法的因素,但是其畫中所含的內容卻完全是取材於我國,這是郎世寧為慶賀皇帝生日“萬壽節”,而專門為雍正皇帝畫的一幅祝壽圖。郎世寧作為一個外國畫家,由於在清代的宮廷內供奉,因此他必須要按照我國的習慣行事。

從1724年開始,郎世寧有較長一段時間居住在圓明園內,畫了許多裝飾殿堂的繪畫作品。其中既有歐洲風格的油畫,也有在平麵上表現縱深立體效果的歐洲焦點透視畫。作品大多以西畫法入絹紙,略參中法,以寫實為工,專注形似。

雍正皇帝對於郎世寧的作品十分讚賞,曾經對他所畫的一幅人物畫的圖稿評語說:“此樣畫得好!”

在宮廷之外,郎世寧還與雍正皇帝的幾個同父異母弟弟關係頗為密切,如怡親王允祥、果親王允禮、慎郡王允禧等,為他們作畫,並有多件作品流傳至後來。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果親王允禮像》、江西省博物館收藏的《八駿圖》橫幅和上海博物館收藏《馬圖》冊等。

這些作品和現象,一方麵說明了郎世寧在宮廷之外頻繁的藝術活動,另一方麵也說明了在當時的滿洲貴族圈子裏,玩賞歐洲風味的藝術品是一種流行的時尚。

郎世寧是一位藝術上的全麵手,他兼擅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和山水等無所不涉、無所不精;在他所畫的動物中,以馬畫最多,也最傳神。

據史料記載:“三月初二,員外郎沈某奉怡親王諭:郎世寧畫《百駿圖》一卷,遵此”。也就是說,郎世寧開始繪製《百駿圖》的時間是1724年。

1728年,郎世寧才終於完成了一卷縱0.945米,橫7.762米,絹本,設色的《百駿圖》。這幅長卷畫與他先前的一些畫作都充分顯示了郎世寧堅實的寫實功底,體現了他早期繪畫的特色和麵貌,具有濃厚鮮明的歐洲繪畫風格和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