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俗語的應用非常廣泛,例如:白披一張人皮、半斤對八兩、半路上出家、飽漢不知餓漢饑、說曹操曹操到、家和萬事興、縣官不如現管、新官上任三把火、身正不怕影子斜等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語。
【旁注】
丞相 也稱宰相,是古代中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丞相製度起源於商戰國。秦國自秦武王開始,設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時也設相邦、秦統一以後隻設左、右丞相。漢初各王國在其封國中各設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丞相製度。
隋文帝(541年~604年)隋朝開國皇帝。陝西華陰人。隋文帝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開科取士,開創了先進的選官製度,並努力發展文化經濟,使得我國成為盛世之國。隋文帝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之一,被尊為“聖人可汗”。
《說苑》 又名《新苑》,西漢學者劉向的一本著作,共二十卷,以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諸子言行為主,不少篇章中有關於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的哲理格言,主要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
方言詞 是指流行在方言地區而沒有在普通話裏普遍通行的詞。方言的地區有大有小,有很狹小的地區所使用的方言詞也叫土語詞。我國幅員遼闊,方言詞十分豐富,如溫州方言詞、內蒙古方言詞、新疆方言詞、重慶方言詞等。
馮夢龍 (1574年~1646年)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顧曲散人、姑蘇詞奴等。出身士大夫家庭。馮夢龍的作品比較強調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白話小說《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稱“三言”,是我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
《紅樓夢》 原名《石頭記》,又名《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等,長篇章回體小說,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文學家曹雪芹。《紅樓夢》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藝術性的偉大作品,代表了我國古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
福神 我國民間傳說中的神仙,民間傳說福神原為歲星,即木星,後逐漸人格化,一說源於太平道所祀三官中的天官,演化為天官賜福之說。一說福神為唐道州刺史陽城,因其有抵製進貢侏儒的善政,遂被尊為福神。
曹操 (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係列政策恢複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散文,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閱讀鏈接】
俗語和成語都是漢語中的約定俗成的語言形式,二者關係密切,既有聯係又有區別。俗語注重形象,成語講究精練。俗語多為完整的句子,長短不一,運用時可以變通;成語多為四個字的穩定結構,形式整齊。俗語流行於人們的口頭上,文字上保持著通俗的特點;成語多用作書麵語,文字上趨向典雅。
就外延來說,俗語和成語有交錯的情況。俗語雖然以形象為主體,但也不排除精練;成語雖然以精練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語雖然絕大多數是四字結構,但也有一些是由四個以上的字組成的;俗語句式雖然長短不齊,但也有少量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俗語雖然多為口語,但已廣泛進入文學作品;而隨著人們教育水準的提高,成語在口語中也經常使用。這樣,俗語和成語就可能互相滲透,存在著交錯現象。俗語語句結構如果趨向整齊,就有可能轉化為成語;成語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轉化為俗語。
集體智慧產物的謎語
在遠古時期,原始先民以狩獵為生。當時,生產能力水平低下,製造工具的能力十分落後,狩獵的工具和手段也極為落後。
到了黃帝統治中原大地時期,社會生產力有所提高。捕獵和耕種已成為獲取食物的普遍現象,並且不斷改進。有個聰明的獵人發明了一種新的狩獵工具,那就是弓彈,也叫彈弓。弓彈既可以射鳥,又可以射獸。依靠弓彈,人們獵獲的獵物較以前增多了不少。
有人依據弓彈的製造和用途,創作了一首民歌:《彈歌》。這首民歌用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彈”生產製造的過程和“彈”的用途,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聰明,以及用“彈”來獵取食物的喜悅心情。
《彈歌》很簡單,隻有短短的八個字: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斷竹,續竹”,是歌詠“彈”的生產製作過程。這就是先將竹竿截斷,然後用弦將截斷的竹竿連接兩頭製成彈弓。這樣,“彈”的製作完成了。
有了“彈”,一場緊張激烈的狩獵活動開始了:“飛土,逐肉”,一顆顆彈丸從彈弓中射出,擊中獵物,人們歡樂地追逐著,滿載而歸。“飛土”,是指將泥製的彈丸射出。“逐肉”是說獵手們追趕被擊傷的鳥獸之類的獵物。
這首遠古民歌沒有直言弓彈的製造和使用的過程,而是采用了曲折隱喻表達的形式,隱示人們製作彈弓、獵殺野獸的情形。八個字所指何物,就像謎一樣引起人們的猜想。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曲折隱喻表達形式已十分流行,並有了名稱,叫“廋辭”和“隱語”。什麼叫隱語呢? 南朝梁代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解釋是:
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也。
就是說,運用閃爍的言辭和詭異的比喻以達到“隱意”、“指事”的目的。在書中,劉勰還列舉了古書中許多關於隱語的事例。
有些君主喜歡隱語,而不願意聽直截了當的忠言。《文心雕龍》中有“楚莊齊威,性好隱語”的記載,其中有這樣一個記載:
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敢諫者死。”伍舉入諫,……曰:“願有進隱,日: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蜚(飛),蜚(飛)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
這段話核心意思是:楚莊王在即位的三年中,耽於淫樂,不問國事,而又拒絕納諫,下令有敢諫者必處以死刑。伍舉隻得用大鳥作比喻進行諷諫。楚莊王知道伍舉的意思,同樣以隱語的形式將自己的想法告知了伍舉。
到了漢代時,出現了射履活動,就是把東西放在器物裏麵讓人猜,猜者猜中後,要用隱語回答,這是一種新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曲折隱喻”的隱語現象有了重大發展,並最終出現了“謎語”這一稱謂。劉勰在《文心雕龍》寫道:“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此外,道:“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這一定義一直沿用下來。
魏晉南北朝以後,謎語逐漸流行。最早見之於書傳的謎語是南朝宋鮑照的《鮑參軍集》中的三則《字謎》,其中“井”字謎是這樣的:
二形一體,四支八頭。
五八一八,飛泉仰流。
“二形一體”指橫向是二形,縱向也是二形,組成一體。“四支八頭”是四筆支起,形成八端。“一八”是指“井”字的本義為“八家為井”。“五八”是指井字中四個十字交叉的巷口。
綜合一下,第一句交代筆畫,第二句表述字形,第三句賦以市井之義,第四句引申為泉井之義。這則字謎用拆字兼會意法,寫出了“井”字的形體和它的特征。
《魏書·鹹陽王禧傳》中載有一段有關鹹陽王與龍虎猜謎的故事:北朝北魏獻文帝之子鹹陽王拓跋禧因謀反事敗,被官兵到處追捕。
拓跋禧從洪池向東南奔逃,跟隨他左右的隻有少數幾個人了。拓跋禧對隨行的龍虎說:“我心中憂慮,請作個謎語猜猜,以解煩悶。”龍虎忽然想起一個舊謎,說:
眠則俱眠,起則俱起。
貪如豺狼,贓不入已。
拓跋禧猜道:這是“眼睛”。而龍虎說謎底是“箸”,就是筷子。這是最早見於書傳的物謎了。
以上兩則謎語,一則是打一字,一則是打一物,都是通過一首詩的形式設的謎麵,要猜的謎底蘊含在詩中,詩中有謎,謎史上最早出現的謎語,就是與詩歌緊密聯結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