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明特色——詞 彙2(2 / 3)

【閱讀鏈接】

在漢語曆史上,各個不同時期,都有所謂的“白話”。白話是比較於文言而言的,沒有文言,也就無所謂白話。最早的文言,跟當時的白話基本一致。甲骨文、金文、《尚書》就是當時的口頭語,被記錄下來,即白話。但在後人看來,它們同時又是“文言”的始祖。

白話裏有大量的詞,以及很多說法,是文言裏不用的。與文言有牽連的人大多是上層的,與白話有牽連的人大多是下層的。在過去人的眼裏,文言和白話有雅俗之分,居於社會上層的人用雅的,即用文言,而居於社會下次的人則用俗的,即白話。文言和白話並存,且相互影響,可是影響力量的大小不同,文言影響大,白話影響小。另外,文言大致是超方言的;白話則不然,雖然大多用所謂官話,卻常常不能離開方言。

厚重豐富的詞語典籍

漢語是語音和語義的結合體,這是漢語語法單位基本的特點。語素是最小的語法單位,也就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

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語素單獨使用時就是詞,不單獨使用時就是構詞成分。單獨使用的語素,如天、地、人;不能單獨使用的語素,如但、靂、餛等。不能單獨使用的語素需要和其他語素結合成詞。

漢語的詞,也稱為詞語。漢語的詞語極為豐富,它們的集合體稱為詞彙,其中也包括性質和作用相當於詞的固定詞組,如成語。

《爾雅》是最早的一部搜集詞語、解釋詞義的書,是古代第一部詞典特征的書籍,同時也是儒家十三經之一。“爾雅”中的“爾” 或作“邇”,意為“近”;“雅”意為“正”,引申義為“標準”。“爾雅”就是“使語言接近標準”的意思。

《爾雅》按照詞義係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全書收詞語4300多個,分為2091個條目。全書共19篇,分別為《釋詁》、《釋訓》、《釋親》、《釋器》、《釋宮》、《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和《釋畜》。

19篇中的前3篇與後16篇有顯著的區別,從內容的類別來看,可以分為六類:一類是專門解釋字義詞義的,有《釋詁》、《釋言》、《釋訓》;第二類是解釋有關人事和生活用器名稱,為《釋親》、《釋宮》、《釋器》、《釋樂》

第三類是解釋有關天文的,有《釋天》;第四類是解釋有關地理的,有《釋地》、《釋丘》、《釋山》、《釋水》;第五類是解釋有關動物的,有《釋鳥》、《釋獸》、《釋畜》、《釋蟲》、《釋魚》;第六類是解釋有關植物的,有《釋草》、《釋木》。具體解釋情況是:

《釋詁》是對古代詞彙的解釋;《釋言》是對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的解釋。《釋訓》解釋連綿詞和詞組,以及形容詞和副詞。《釋親》解釋親屬的稱呼。《釋宮》是對宮室建築的解釋。《釋器》是對日常用具、飲食、衣服的解釋。

《釋樂》是對樂器的解釋。《釋天》是對天文曆法的解釋。《釋地》是對於行政區劃的解釋。《釋丘》是對丘陵、高地的解釋。《釋山》是對山脈的解釋。《釋水》是對河流的解釋。

《釋草》是對植物的解釋。《釋木》是對植物的解釋。《釋蟲》是對動物的解釋。《釋魚》是對動物的解釋。《釋鳥》是對動物的解釋。《釋獸》是對動物的解釋。《釋畜》是對動物的解釋。

其中“釋詁”是解釋古代的詞,它把古已有之的若幹個詞類聚在一起,作為被訓釋詞,用一個當時通行的詞去解釋它們。“釋言”是以字作為解釋對象,被訓釋詞大多隻有一兩個。“釋訓”專門解釋描寫事物情貌的疊音詞或聯綿詞,等等。

由於古代分類學還不發達,對詞的分類並不是很清楚,因此,對很多詞的解釋很簡單、模糊,甚至是錯誤的。

由於爾雅解釋非常簡單,它所涉及的許多語言知識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後代又出現了許多注釋、考證它的著作。

《爾雅》初稿形成於戰國末年,經過代代相傳,各有增益,西漢時被整理加工始成定稿。唐朝以後將它列入“經部”,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爾雅》是我國訓詁學的開山之作,在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方言學、古文字學方麵都有著重要影響。自它以後的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文字學、方言學乃至醫藥本草著作,都基本遵循了它的體例。

後世還出了許多仿照《爾雅》寫的著作,被稱為“群雅”,由研究《爾雅》也產生了“雅學”。

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輶軒使者”,即乘坐輕車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並記錄整理。這些材料由於戰亂而散失。

漢朝初年,古文經學家揚雄的老師嚴君平收集了1000多字,揚雄對此很感興趣,他搜集整理了很長時間,經過27年,寫成了一部解釋漢語方言比較詞彙集,稱為《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

《方言》收錄了大約9000字。釋詞基本上是按內容分類編排的。 釋詞一般是先列舉一些不同方言的同義詞,然後用一個通行地區廣泛的詞來加以解釋,還要說明某詞屬於某地方言。也會提出一個通名,然後說明在不同方言中的不同名稱。

《方言》大致分為13卷,卷一、二、三是語詞部分,其中有動詞、形容詞、名詞;卷四解釋衣服;卷五解釋器皿、家具、農具等;卷六、七解釋詞語;卷八解釋動物名;卷九解釋車、船、兵器等;卷十解釋詞語;卷十一解釋昆蟲;卷十二、十三往往以解釋一詞,而沒有方言詞彙比較方麵的內容。

《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為記錄對象,不受文獻記載和文字形義的限製,但注重了地域差別,這在研究方法上為後世樹立了優良傳統。後代學者為《方言》作注疏的著作有多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方言注》、《方言疏證》和《方言箋疏》等。

隨著語音的發展變化和方言的客觀存在,唐朝初年,漢魏以來為經典注音的情況已顯得比較混亂,閱讀十分不便。音韻學、訓詁學家陸德明以“典籍常用,會理合時”為基本原則,在校理群書的基礎上,編著了《經典釋文》30卷。

《經典釋文》是解釋儒家經典文字音義的書,包括《周易》一卷,《古文尚書》二卷,《毛詩》三卷,《周禮》二卷,《儀禮》一卷,《禮記》四卷,《春秋左氏傳》六卷,《公羊傳》一卷,《穀梁傳》一卷,《孝經》一卷,《論語》一卷,《老子》一卷,《莊子》三卷,《爾雅》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