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齊放——各家各派3(1 / 3)

百花齊放——各家各派3

農家思想代表許行與農家

那還是戰國時期,有個研究神農學說的人叫許行,楚國人,生於楚宣王至楚懷王時期,是當時著名的農學家和思想家,被尊稱為許子。

許子依托遠古神農氏“教民農耕”之言,主張天下人都參加生產勞動,終年帶領門徒數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漢間打草織席為生。

一天,許子聽說滕國的國君滕文公實行仁政,就帶著門人從楚國到滕國,走到滕文公門前稟告:  不求高官厚祿,僅希望得到一片土地,一間房屋,定居下來,從事耕種。於是,滕文公就給了他住所。

儒家學派著名學者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的弟弟陳辛,也背著耒耜從宋國到滕國,對膝文公說:“聽說您實行先代聖君所倡導和實行的治天下之道,這也算是聖人了,我們願意做聖人的臣民。”

陳相見了許子後,非常認同許子的思想,就把原來從陳良那兒所學的儒家那一套思想全拋棄了,轉而接受了許子的農家思想。

一天,陳相見到儒家“亞聖”孟子,轉述許子的話說:“滕國國君確實是個賢明的君主,但他沒有和人民一起耕作養活自己,一麵自己做飯吃,一麵治理天下。滕國有倉廩府庫,這是滕國國君坑害百姓來養活自己,哪能稱得上賢明呢?”

孟子就問陳相,許子吃的糧食是不是一定要自己種,陳相說是。孟子又問許子的農具及生活用品是如何解決的,陳相說都是許子  用生產的糧食換來的。孟子又問為什麼,陳相說許子怕自己生產這些耽誤耕種。

聽到這裏,孟子說:“用糧食換農具、炊具,陶匠、鐵匠也拿他們的農具、炊具換糧食,這種做法難道就是坑害農夫了嗎?  一個人自身的生活,各種工匠製造的東西,樣樣都得具備,如果各種東西一定要自己製造出來才使用它們,就等於疲於奔命。有的人使用腦力,有的人使用體力。勞心的管理人,勞力的人被人管理;被管理的人得養活別人,管理別人的人也要由人來養活,這是天下普遍的原則。”

這是我國曆史上一場有名的“農”“儒”論戰。孟子說明社會分工的必要是對的,但他把勞心與勞力看成是合理的社會分工,這就為曆代的當權者永遠管理勞動者提供了理論根據。

其實,許子倡導神農之說,並非偶然。農家學派產生在楚國,當然也是有其曆史淵源和深刻的社會背景的。

首先,當時在江漢流域,神農之說早已流傳。由於炎帝、黃帝的思想在曆史進程中相互融合,“君民並耕”、“市賈不二”,已成為傳統德政和理想社會的準則而被廣泛地傳播和美化。其次,楚國先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奮鬥曆程,給了許子以深刻的印象。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許子承繼神農氏學說與傳統社會理想,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他說: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飱而治。

意思是說,賢德的國君應該要和百姓一同耕種獲得自己的糧食,自己做早晚餐並處理國事。

許子認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聖人君主都能與百姓一起親自勞動,就可不用刑罰政令而成治世。由此可見,許子的農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對不勞而食。他否定君主擁有倉廩、府庫的物權,對滕文公占有倉廩府庫來坑害百姓的做法持批評態度。

許子認為,農業是保障百姓生存的基本手段。國家以百姓為根,百姓以穀為命。如果百姓無穀,國家就會失去根基,因此,必須將發展農業生產擺在重要的位置。而珠、玉、金、銀之類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衣穿,對於處於饑寒之中的百姓來說毫無價值。

事實上,  許子和門徒在以農事為主業的同時,也從事手工業生產,並且認識到市場貨物交換的重要作用,因為假如一切自製,將“害於耕”。

許子在價格問題上也有較深刻的見解。他主張依據產品的長短、輕重、多寡、大小等數量、質量規定相應的價格,使市場無欺,因而反對商人抬高物價和交換中的欺詐行為。

許子主張重農抑商,並不是否定工商活動存在的價值,而是要求從國家意誌的高度來縮小和控製工商活動的範圍,使其不會成為農事活動的障礙。

許子事跡在先秦史籍中未見記載,其主要言行在《孟子·滕文公》等著作有一些記述。史學家認為,《漢書·藝文誌》載錄《神農》20篇是許子的著述,但已佚。

許子的思想,反映了戰國時期貧苦農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小農經濟平均主義的反映,集中顯示了勞動農民自食其力的淳樸本色,表達了解除現實壓迫的強烈願望,充滿對想象中平均社會的美好憧憬。

在先秦時期眾多學術思想和流派中,農家以其獨到思想見解和實踐活動,自成一家,流澤久遠。許子以獨到的農家思想見解和實踐活動,對我國千百年來的農業社會和農業思想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旁注]

滕國 我國古國國名,一般指我國曆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還有上古黃帝和於西漢的同名封國。公元前1046年立國,公元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滅,不久複國。後又被宋滅掉,共傳23世。始封祖是周文王之子錯叔繡。

耒耜 我國古代的一種翻土農具,是犁的前身。《易經·係辭》說,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然後翻出。

德政 指有益於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績。黃帝被孔子認為是德政的典型,孔子的以政為德思想強調,君主以禮樂作為行為依據,為政以德,對全社會開展倫理修養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孔子看來,“德”是社會共同遵守倫理規範,而君主守德更有意義。

聖人 是指被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具有特別的美德和神聖的人得稱呼。在我國古代比較有名望的君王,以及道德品質高尚、儒學造詣高深的人,被稱作聖人。聖人的界定經常出現在諸子百家的書籍中來。有的宗教專門通過一定的儀式來加封聖人,但也有的聖人直接被大眾尊奉為聖人。

小農經濟 生產方式的一種,通過精耕細作、男耕女織,達到自給自足。小農經濟並不完全等同於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閱讀鏈接]

許行有弟子幾十人,他們生活極為簡樸,穿著普通的粗布衣服,靠打草鞋、編席子為生。他們從楚國來到滕國,不是追求高官厚祿,而是希望得到一塊土地、一間房子,以便定居下來從事耕種。許行的主張在當時社會上有一定的影響,以至使儒家的門徒陳相及其弟陳辛也拋棄儒家而拜許子為師。

許行代表著當時一股相當大的社會勢力,以至於引起大儒孟子的極大關注,這從孟子在“農”“儒”論戰中對許行的攻擊就可以看出。

兵家孫武與《孫子兵法》

那是在我國春秋時期,約公元前545年,齊國一個祖輩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裏添了一個男孩。男孩祖父祖父孫書和父親孫憑同在朝中為官,聽說家中喜添男丁,就在孩子出生的當天晚上,高興地一齊趕回家中。

全家上下都沉浸在無比喜悅的氛圍之中。孫書望著繈褓中的孫兒,真希望他快快長大,繼承和發揚將門武業,報效國家。

孫書決定給孫兒取名為“武”,孫憑完全讚同。武的字形由“止”“戈”兩字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書上說“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來禁止強暴,消滅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功業,安定百姓,協和大眾和豐富財物。孫書還給孫兒取了個字,叫“長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