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打拍——快板4
上海鑼鼓書和陝州鑼鼓書
鑼鼓書分為上海鑼鼓書、陝州鑼鼓書和安徽鑼鼓書,其中主要的是上海鑼鼓書和陝州鑼鼓書。
上海鑼鼓書舊稱“太保書”,“太保”是由上海郊縣農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動“太卜”衍化而成。
“太卜”儀式類似道教的道場,其目的是為生者驅逐瘟疫。儀式以說唱形式表現,有道白、吟唱、獨唱、對唱等。
“太卜”說唱的內容係民間傳說和曆史故事,用以樂神娛民。久而久之,這種形式逐漸發展為單獨的民間說唱形式。因演出時由演員自擊鑼鼓演唱故事,民間亦稱之為“堂鑼書”、“神鼓書”。後來,合其名稱為“鑼鼓書”。
上海鑼鼓書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員自擊鑼鼓,唱表說書。早期都是單人坐演,後逐漸改為雙人或多人站立說唱乃至表演唱。伴奏樂器亦逐漸增加,配有琵琶、揚琴等絲弦小樂隊,而常用的主要演出形式為單人說唱配樂隊。
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鑼鼓書音樂有川沙、南彙一帶的“東鄉”和鬆江、金山一帶的“西鄉”之分。
上海鑼鼓書的內容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演義小說和家庭倫理與曆史故事,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與地方特點。
傳統書目有“小書”與“大書”之分,但以重唱的“小書”居多,如《高橋八美圖》、《白蛇傳》、《文武香球》等。“大書”即重說的武書,有《英烈傳》、《後興唐》、《七劍十三俠》等。
上海鑼鼓書的劇本稱“腳本”,腳本來源主要為口授心傳,師傅傳徒弟;次為手抄劇本,相互流傳;也有少量木刻本。
在上海,人們在每逢趕集廟會,於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以及十月桌、觀音生日、彌陀生日,包括春、秋兩季做春社、秋社等舉行周期性的民俗活動時,都要舉行鑼鼓書表演。
自鑼鼓書進入書場、茶館專事說書之後,聽鑼鼓書成為了當時年輕人的時尚。
陝州鑼鼓書流行於河南西部西陝縣、靈寶、盧氏、洛寧和山西南部平陸、芮城、夏縣一帶,這些縣曆史上歸陝州所轄,所以人們把流行這一區域的鑼鼓書稱為陝州鑼鼓書。
陝州鑼鼓書為坐唱形式,從古代敬三皇神開始,開場前都要先奏一陣開場鑼鼓,借以製造氣氛、招徠聽眾,所以稱為“鑼鼓書”。
陝州鑼鼓書早期的伴奏樂器有鉸子、鑼鼓、箏等,後逐漸加上弦樂器。其主要演奏樂器為四股弦,所以當地群眾也稱其為“四股弦書”。
陝州鑼鼓書早期藝人多為盲人藝人,每個書班少則四五人,多則七八人。每人根據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用不同音色扮演不同人物,一兩人亦可演出,自拉、自打、自唱。
陝州鑼鼓書用豫西、晉南地區的中原官話汾河片方言演唱。唱詞句式結構多為上下句,多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偶爾也有五字句。
鑼鼓書屬於說唱音樂,因此唱腔和語言結合得很緊密,尤其是演唱農村題材的書詞,方言土語使用較多。
唱腔音樂調式主要為“徵”調式,唱腔屬於板腔體,唱腔板式有慢板、二板、連字句、簡字句、飛板、彎子腔、間板、留小等。
安徽鑼鼓書早期名稱有“光棍溜子”、“三槌鼓”、“三把刀”、“討飯歌”等。在淮河流域廣為流傳。形式活潑明快,絕技迭出,內容通俗易懂,風趣詼諧。
鑼鼓書唱腔多以民歌小調,自由發揮而成。首尾唱法固定不變,中間加以“連詞”唱法,以兩個基本樂句為基礎,略加變化,無限反複,似說似唱,可長可短。
唱詞大多靠藝人口頭創作流傳,沒有固定的文字記錄唱本。句式和字數的安排都很靈活,一般以七字句為主。
表演有單人、兩人之分。兩人表演中有一男一女的、有兩個都是女的。後期發展還有伴唱、伴舞、伴奏多人表演等。
【旁注】
道教 又名道家、黃老、老氏與玄門等,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固有宗教。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諧反映了我國古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識和信仰心理。對我國的學術思想、政治經濟、倫理道德、思維方式、民風民俗等方麵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揚琴 又稱洋琴、打琴、銅絲琴、扇麵琴、蝙蝠琴、蝴蝶琴,我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擊弦樂器。音色鮮明,音量宏大,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
《英烈傳》 明代通俗長篇曆史小說,說的是元代末年元順帝失政,朱元璋率兵起義最終推翻元王朝、建立明政權的故事。又名《雲合奇蹤》、《皇明英烈傳》、《皇明開運英武傳》等。全書分為10卷,共80回。
三皇 我國創世神話中三位偉大神祇,稱為天皇、地皇、人皇。“皇”的原意就是神祇,但神性略次於盤古和玉皇大帝,可列為第二級別的神祇。三皇的記載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天皇指伏羲,世稱羲皇;地皇指女媧,世稱媧皇;人皇指神農,世稱農皇。
箏 又稱古箏、秦箏,是我國一種傳統彈弦樂器,有著悠久的曆史。古箏音域寬廣,音色清亮,表現力豐富,一直深受大眾喜愛。箏在漢、晉以前設十二弦,後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
中原官話 官話的一個分支,分布於以河南、江蘇徐州市、陝西關中、山東南部為中心,覆及山東、河北、河南、山西、江蘇、安徽、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共300多個地區。中原官話的古入聲清音聲母和次濁聲母字讀陰平,古全濁聲母字讀陽平是中原官話區的主要特點。
板腔體 戲曲、曲藝音樂中的一種結構體式。以對稱的上下句作為唱腔的基本單位,在此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變體原則,演變為各種不同板式。通過各種不同板式的轉換,構成一場戲或整出戲的音樂。
【閱讀鏈接】
鑼鼓書的祖師是漢末晉初的人,名叫許旌陽。他曾擔任過蜀州縣令,為官清廉,後因漢末晉初的農民起義失敗,他就隱入民間,以一鑼一鼓說唱民間故事、勸善和化。
鑼鼓書藝人曾經用形似兩個龜背的硬木,通過一定的“遊戲”規則顯形,為人占卜,這種形式,稱為“篤笤”。另一種形式叫“掐卦”,用手指掐算陰陽,解答俚人問卜。據說在這段時間裏,就誕辰了鑼鼓書的祖師叫許旌陽。很多民間藝人家中終年供奉許旌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