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打拍——快板3(1 / 3)

竹板打拍——快板3

竹板擊節伴奏說唱的金錢板

金錢板是流行在四川地區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又稱打連三、三才板、金簽板,主要流行於四川漢族地區及貴州遵義、銅仁、畢節等地。

金錢板都是一人演唱。唱詞為七字句或十字句,通俗易懂,可根據內容需要適當伸縮,兩句一聯,段末一句略有拖腔。

金錢板的唱腔是前輩藝人在川劇高腔一些曲牌與四川民歌的基礎上加工、改革而成。形成於清代,最初的金錢板隻是以簡單的唱腔唱誦“勸世文”。演出方式都是“跑鄉場”、“扯地圈”。後來進入茶館、書場演唱。

成書於清宣統年間的古籍《成都通覽》曾描繪過金錢藝人的形象,當時被稱為“打連三”。表演者左手持兩塊竹板,右手執一塊竹板擊節伴奏,說唱故事。

最初的金錢板伴奏形式是表演者邊唱邊擊打手中的兩塊玉子板,玉子板由兩塊金屬板構成。在曆史上,金錢板的伴奏經曆了玉子板、蓮花板、刮子板、形似短劍的金劍板、形似朝臣簽板的金簽板、三才板幾個發展階段。

蓮花板由四塊串在一起的竹板和一塊橫插攔板構成。刮子板由一塊竹板側麵製成鋸齒配合另兩塊竹板構成,演奏時鋸齒形竹板可以刮出彈音。

後來有藝人將銅錢或金屬片鑲嵌進竹板,演唱者一手執兩片竹片的下端,上端張合擊拍;一手執一片竹片敲打那兩片竹片擊節。因三片竹片上端嵌有銅製錢,所以叫做“金錢板”。

金錢板擊節時發出的音色悅耳動聽,可以打出風雲雷雨九種不同的節奏、音響。

金錢板以四川方言說唱故事,唱詞注重敘事性,有人物,有情節,曲折生動,繪聲繪色。表演講究大、唱、演協調配合。打指打板;唱指演唱;演指表演。

其唱腔以部分川劇曲牌和四川民歌為基礎,並融合了山歌、號子乃至昆曲、胡琴、燈戲、彈戲等元素,兼收並蓄。

其唱詞通俗易懂,節奏鮮明,全篇多一韻到底,偶有轉韻,段末一句略有拖腔。

在各地的長期演唱過程中,四川金錢板逐步完善和成熟,並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主要有“花派”、“雜派”、“清派”。

“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熱鬧,且打且耍,眉眼身法靈活自如。

“雜派”唱詞長短運用自如,不受節奏拘束,唱一段說一段,說中帶唱。

“清派”重視咬詞吐字,字正腔圓,細膩準確,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虛字尾音出現,表演動作不大。

金錢板曆史上曾出現過許多名噪一時的藝人,如川東的劉寶三、川南的楊永昌、川西的董仲良、川北的吳雲峰等。在這些藝人當中,對金錢板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川南的楊勇昌。

楊勇昌是光緒末年的秀才,出生於四川涪陵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後因家道中落,無以為計,隻得四處流浪,以演唱金錢板謀生。

楊勇昌在早年家道殷實的時候,是位川劇的票友,他把川劇中的高腔融入了金錢板的老調流水腔,定上曲牌名稱,由此開創了新的金錢板唱腔。

與此同時,他還吸收了戲曲裏的節奏,規範了金錢板的板法和打法,再加上他有著較高的文化水平,十分注重唱詞的文學性,遣詞造句相當講究,上下句基本對仗,且平仄相錯。

在楊勇昌的演唱中,稍微庸俗點的詞句都不會輕易出現,因而,他的演唱不僅悅耳動聽,而且抑揚頓挫,韻律感和節奏感很強。

金錢板傳統書目有《三國》、《水滸》、《遊江南》等長篇的“長條書”,還有取材於民間寓言、故事、笑話的二三十句的小段,叫做“詩頭子”。傳統書目中最能吸引聽眾的三段“買米書”,即《武鬆趕會》、《武鬆鬧廟》、《武鬆打店》。

此外,還有《瞎子算命》、《貨郎子》、《繞口令》、《十八扯》、《老實話》、《小菜打仗》等書目,也十分精彩。

【旁注】

拖腔 戲曲唱腔中在一句唱詞唱完之後延長的音調。拖腔進一步將某種特定的情感予以更深、更細、更為形象的淋漓盡致的表現,以求感染力更強,表現力更豐富。

川劇 我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是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見樂聞的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是我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

號子 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創作演唱、並直接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民歌,也稱勞動號子、哨子,流傳於我國各地。按不同工種,傳統的勞動號子可分為搬運、工程、農事、船漁和作坊號子五類。

燈戲 重慶、四川極富地方特色的民間小戲,也是川劇的重要聲腔之一。由於其演出多與春節、燈節、社火、慶壇等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所以形成小戲多、喜戲多、鬧戲多的特點,一般場麵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的戲基本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