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打拍——快板2
敲打竹板演唱“數來寶”
明代之前,很多貧窮的藝人為了謀生,走街串巷,在店鋪門前演唱索錢。由於這些藝人把商店經營的貨品誇讚得豐富精美,“數”得仿佛“來”了“寶”,因此,後來把這種演唱索要錢財的方式稱為“數來寶”。
數來寶又名順口溜、溜口轍、練子嘴,流行於我國南北各地。“數來寶”一詞見諸文字記載很晚。據史籍記載,“數來寶”,昔日名曰“善人知”,衣裳整破均有,供奉朱洪武,手持竹板,亦有持牛骨者。收養門徒,按戶索說討錢。
常見的情形是兩個牛胯骨上麵拴有13個小鈴鐺,俗稱“十三太保”。相傳有一個銅鈴能吃一省,有鈴13個可吃13個省。牛胯骨頭上有兩個紅纓。行乞時,就是敲打著這樣的道具念自己編的詞向商號要錢。
相傳,元順帝時,北地燕京城考場開科取士,朱元璋曾北上趕考,但是沒有考中。傷心的朱元璋來到良鄉縣土地廟內,忽患傷寒病症,病倒在殿內。傍晚的時候,有兩個乞丐帶著要飯的瓦罐進入這座廟裏。
這兩個乞丐見朱元璋倒臥在地,用手去摸他,發現他周身發燒,知道是感冒傷寒所致,就將他抬至殿後方磚之上。
兩個乞丐有兩張狗皮,給朱元璋鋪一張蓋一張,又在磚下掘洞,洞裏放些柴草燒。半夜的時候,朱元璋周身出汗,筋骨止住疼痛。兩個乞丐將他扶起,又將他們討的剩菜剩飯用柴草熱熟給他吃。
第二天朱元璋的病痊愈。他問救他命的兩個乞丐的姓名。這兩個乞丐說他們一個梭,一個姓李。從那以後,乞丐中間,都流傳開了這兩人的情義之事。後來,乞丐在行乞時,就分為了“梭”家門和“李”家門。
靠著數來寶討飯生活的人在行乞時,站在門口左右都有規矩,分為“梭”家門和“李”家門,此外,還有一種叫“梭李不靠”的。
這種人要錢非達到目的不走,如果商號態度不好或出口惡言,他們便編詞罵街,一定要給錢才走。但他們都很聰明,能見到什麼就編什麼詞,雖然商家討厭他們,但得到多數旁聽人們的讚賞。
看下麵這段數來寶唱詞:
哎!竹板打,進街來,鋪戶買賣兩邊排。也有買,也有賣,也有這個幌子和招牌。
金招牌,銀招牌,裏裏外外的掛出來。這邊兒寫:減價大贈彩;那邊兒寫:白送一天您快來。說你也來,我也來,大掌櫃的發了財!您老發財我沾光,路過相求來拜望。一拜君,二拜臣,三拜掌櫃的大量人。
大掌櫃的真不錯,站在門口兒一個勁兒的樂,您把銅子兒給幾個,拿回家去好治餓。這位掌櫃的好說話兒,他留分頭、光嘴巴兒,身上穿著個藍大褂兒。手裏邊搖著個白折扇兒,不扇屁股扇臉蛋兒!
商家給錢他們不用手接,而用牛胯骨去接。也有用“節子”板即七塊竹板去接的,要錢的方法和唱的詞句也相同。
數來寶的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一是沿街乞討演唱,二是“撂地”賣藝,三是舞台演出。
明初,數來寶有了師承關係和13門戶。這13門戶為:北京一帶有索、李、朱3家;江北有丁、郭、範、高、齊5家;江南有桃、李、杏、花、春5家。
數來寶通常為一人或兩人說唱。用竹板或係以銅鈴的牛髀骨打拍。最初藝人沿街說唱,都是見景生情,即興編詞。後進入小型娛樂場所演出,說唱內容有所變化。部分藝人演唱民間傳說和曆史故事,逐漸演變為快板書,與數來寶同時流行。
數來寶藝人憑借廣泛的生活知識,見景生情,即興編唱,有的還能講今比古,引經據典,夾敘夾議,積累了一些固定的套子詞。後來吸收了對口相聲的表現手法,形成對口數來寶,進一步提高了藝術表現力,出現了一些針砭時弊的新唱段。
詼諧、風趣是數來寶的藝術特色之一。數來寶的基本句式為可以斷開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兩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換韻,即上六下七,上句六字為三三,下句七字為四三、二五、二二三。
上下句的末一個字要合轍押韻,並且同一聲調。兩句一組,可以一組一轍,也可以連續幾個、十幾個句組一轍。唱句中還可以插入一些獨白,如過口白、夾白等。
清人楊靜亭的《都門竹枝詞》中,有一首詩形象生動地描述了數來寶藝人數唱乞討的情景,也是對數來寶這一形式的文字記載:
近日人情總好奇,新聞謅出解人頤。
一群人聚如蜂擁,圍著狂呼一乞兒。
這裏的“新聞謅出”指的是藝人現編現唱的即興唱詞,而圍觀的人如“蜂擁”一般,則足以證明人們對這種形式的喜愛程度。
數來寶在其演化過程中使用過多種擊節樂器,如高粱竿兒、錢板兒、撒拉機、牛胯骨、三塊板兒、三個碗兒、開鋤板兒等,後普遍使用七塊板兒。大竹板兒兩塊叫大板兒,稱為大舀。小竹板兒五塊叫做節子板兒。
表演時竹板用以擊節伴唱,製造氣口,銜接唱詞,烘托氣氛。也可在演唱之前敲擊出複雜的節奏、多變的音響作純技藝性表演。
大竹板兒有多種打法,有演唱之前的開頭板兒和演唱中的小過門兒,還可以打出種種花點兒製造氣氛,有時可以模擬某些音響,有助於表達唱詞內容。
數來寶的表演為韻誦式的數唱。傳統唱詞大多是即興編唱,依一定的程式,憑借著演員自身豐富的生活閱曆和即興創作的才能,講今說古,類編排比、夾敘夾議。
數來寶的傳統曲目有《生意行》、《同仁堂》、《棺材鋪》、《十字坡》、《楊誌賣刀》、《諸葛亮押寶》、《董家廟》等。
《十八愁》是數來寶傳統曲目,該曲目無具體故事內容,全篇以發音相似的字組成詞句,襯以板式進行演唱,故又名《繞口令》。為相聲演員初學時的基本訓練曲目。
繞口令在說講時有一定的難度,若演員在口齒、運氣等方麵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是難以應付的。
清代晚期,北京天橋有數來寶場子,但不固定。皆因數來寶掙錢不多,出語粗俗,不大容易招來觀眾,場主不願租給數來寶藝人。數來寶藝人見哪裏有空地,就在哪裏說,久而久之,也占一席之地。天橋數來寶藝人中較出名的有小海和曹麻子。
曹麻子本名叫曹德奎,由於他滿臉長有麻子,因此藝名就為“曹麻子”,他經常在北京天橋靠數來寶謀生。他手使兩塊牛髀骨打拍,兩片骨頭略呈扇麵形,上方各係三四個小銅鈴和幾綹染成紅綠等顏色的麻,下端係有尺餘長的五彩綢帶,拍打起來呱嗒作聲,銅鈴亦被震得嘩楞楞響。
黃白色的牛髀骨,點綴著明晃晃的銅鈴鐺與五彩繽紛的綢、麻等飾物,伴隨著有節奏的聲響不時地晃動著,令觀眾眼花繚亂。這種形式簡單而古樸的打擊樂器,內行人稱之為“擓”,又名“金錢骨”。
曹德奎是善於根據曆史大事件改編詞句的出色民間藝人。他所說的《推倒滿清》、《大實話》等許多段子,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而且思想內容也較高。
【旁注】
洪武 我國明代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一個年號,時間為1368年至1398年。洪武年間,實行了較開明的經濟政策,鼓勵生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低層民眾的地位。社會迅速從元末的戰亂中恢複,人口迅速增加,經濟快速發展,史稱“洪武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