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打拍——快板3(2 / 3)

秀才 原本指稱才能秀異之士,是一種泛稱,並不限於飽讀經書。到了漢晉南北朝時期,秀才變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別稱茂才。唐初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隻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廢。

書香門第 舊時指出自讀書人家庭,泛指好的家庭背景。古人為防止蠹蟲咬食書籍,便在書中放一種芸香草,這種草有清香氣,夾有這種草的書籍不但可以防止蠹蟲咬食,而且打開後清香襲人,故稱為“書香”。

【閱讀鏈接】

金錢板在早期沒有能夠進入茶館、書場等場所演唱。茶館文化是四川人主要的休閑娛樂方式,人們在茶館中品茶聊天,消遣娛樂。從清末開始,茶館裏經常安排一些演出活動來吸引顧客,藝人們在此賣藝為生。當時的觀眾熟悉和喜愛的地方曲藝,隻有四川揚琴、四川清音、評書等少數幾種。當時的金錢板仍然隻能沿街說唱  。

長期以來,金錢板一直以最質樸的方式在四川農村的集市和田間傳唱,日後才逐漸進入茶館書場演唱,影響也變得更為廣泛深遠。

似說似唱似唱似說的說鼓子

說鼓子是一種以說為主,說中帶唱,擊鼓說書,用嗩呐伴奏的民間曲藝形式,流行於湖北荊州地區的鬆滋、公安、石首、監利等地,又稱為“荊州說鼓”。

說鼓子是由元、明“詞話”衍變而來。源於戲曲音樂,形成於清同治年間。早期藝人都是戲班中文、武場麵的伴奏者,在不能演出時,往往三五相聚,靠清唱來賣藝。

後來三五人演唱逐漸改為單獨演唱,一人掌握嗩呐、鼓、單鈸、醒木4件樂器,多在春節和秋收以後應農民邀請演唱。以後又出現了一些流浪藝人沿門說唱,他們減掉了單鈸和醒木。

舞台上演出的說鼓子,除獨腳班外,還有2人或3人的表演形式,上手打鼓說唱,下手吹嗩呐伴奏,並進行插白或答詞。

說鼓子以說為主,說中帶唱,往往是在一段有韻律的說白之後,以兩句唱腔來結尾,稱為“唱煞”。收腔後用嗩呐重吹一遍下句的旋律,打一陣鼓,然後再起下一個段落。

演唱要求“似唱似說,似說似唱,說唱有板,按字行腔”。分段處用唱過渡到另一段,稱為“上韻割斷,下韻指路”。分段句式有四、六、八、十等多種。

說鼓子唱腔曲牌分為“香蓮”、“浪子”、“花腔”、“過崗”4種。其中,“過崗”是吸收地方戲曲“西邊花鼓”的音樂曲牌形成的;“花腔”包括“放風箏”、“打豬草”、“蓮花鬧”、“七折子”等民間小調。

說鼓子的道白分“散白”和“韻白”。“散白”屬散文體念白,又稱“說表”;“韻白”有一定的韻律和格式,有七字句,也有“五五七五字”句式的。

過去說鼓子一般是一人擊鼓說書,一人用嗩呐伴奏,後來又增添了二胡、琵琶、揚琴等民樂伴奏,極大增強了表現力和感染力。

說鼓子可以據戲文、演義小說改編,可演唱民間傳說故事,也可唱社會中笑話趣聞。其音樂旋律接近於口語,它的曲調中,甩腔風趣活潑,節奏鮮明。

根據流行區域的不同,說鼓子又可分為鬆滋說鼓子和公安說鼓子。鬆滋說鼓子原名“說古書”,由元、明朝的“詞話”演變而來。清同治年間,大約在1862年前後,開始在鬆滋境內的大岩咀、西齋、街河市、紙廠河一帶流行。

最初,隻一人打鼓說書,既無唱腔,又無伴奏。由於單純的說書受到衝擊,日漸衰微。恰適北曲南移,說書藝人趙成雲便與嗩呐演奏者江學鑫合作,對說書形式進行了一番改造。

他們依書段情節變化加進北來小調,在評說的末尾加一句或兩句行腔演唱,嗩呐按曲牌拖腔伴奏,這樣一來,使表現形式更為靈活,並逐步發展為兩人演唱:一人打鼓說書,一人吹嗩呐伴奏,並與說書人插白答問。

嗩呐曲牌有《水波浪》、《六字調》、《慈相憐》等。音樂分兩大類,即:吹奏牌子曲和唱腔曲牌。

鬆滋說鼓子的曲目段子基本上是表演者自編自唱,題材選定也是根據演唱者的喜好。一般曲目段子演唱10分鍾左右,演唱者根據曲目段子內容配以聲腔、形體表演。

鬆滋說鼓子的伴奏樂器由鼓、鼓架、鼓槌三部分組成。鼓麵直徑23厘米,鼓腰圍長90厘米;鼓架高1米,由6根圓徑8厘米的竹子構造而成;鼓槌均為木質,槌長24厘米,大頭直徑1.5厘米,小頭直徑1厘米。

表演時,表演者雙手持鼓槌,節奏急緩有之,擊鼓分別采用“敲”、“沉”、“漂”、“立”等方式,時而擊鼓麵中部,時而擊鼓腹、鼓幫,極富節奏感。

鬆滋說鼓子曲目豐富多彩,可以說蔚為壯觀。街談巷議、民間瑣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戲劇故事、神話演義、幽默笑話等等無所不包。如金戈鐵馬、氣勢恢弘的《大戰洪洲》;哀怨纏綿、蕩氣回腸的《柳蔭奇緣》;賢德忠孝、催人淚下的《孔雀東南飛》、《清風亭》;令人捧腹、不乏風趣的《望子成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