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百戲 我國古代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百戲秦漢時已有,漢代稱“角抵戲”。包括找鼎、尋幢、吞刀、吐火等各種雜技幻術。《漢文帝篡要》載:“百戲起於秦漢曼衍之戲,技後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幢等也。”
屏風 我國古時建築物內部擋風用的一種家具,屏風作為傳統家具的重要組成部分,曆史由來已久。屏風一般陳設於室內的顯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擋風、協調等作用。它與古典家具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渾然一體,成為家居裝飾不可分割的整體。
戰國四公子 戰國末期,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養“士”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嚐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貴族,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
食客 古代寄食於貴族官僚家裏,為主人策劃、奔走的人。“食客”之風起於春秋戰國之際。“食客”型的算命術士同樣也是依附於某個主人,通常都是投靠到王公貴族之家,或是周遊於士大夫官僚之間,為他們預卜前程,趨吉避凶,或者充當“謀士”、“軍師”。
函穀關 我國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位於河南靈寶市北15千米處的王垛村。因關在穀中,深險如函,故稱函穀關。這裏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朝聖祭祖者甚多。
筆記小說 泛指一切用文言寫的誌怪、傳奇、雜錄、瑣聞、傳記、隨筆之類的著作,內容廣泛駁雜,包括天文地理、朝章典製、草木蟲魚、風俗民情、學術考證、鬼怪神仙、豔情傳奇、笑話奇談、逸事瑣聞等等,是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
《虞初新誌》 短篇小說集,是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彙編,共20卷。其中所收集的不少篇章用小品文的筆調,寫不平凡的人物故事,引人入勝。代表作有《琵琶藝人》、《義虎計》、《八大山人傳》、《毛女傳》、《奇女子傳》、《雷州太守》、《核舟記》等。
二人轉 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北方地區的一種二人搭檔載歌載舞、分包趕角、轉進轉出,以東北方言聲韻演唱短篇故事的走唱形式曲種,又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
手影戲 雜技中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表演者在屏障後邊用手的組合表演各種人物、動物的造型。它的表演全部靠手部動作投影的改變,幻化形成各種不同的形象,而不靠任何另外的附加東西去修飾它。
【閱讀鏈接】
據說,古代優秀卓著的口技表演者在表演口技時,還經常用到腹語術。腹語術就是腹語表演者巧妙地運用其聲音,使它聽起來像從身體其他部位發出來的。腹語術常使人以為聲音是從腹部發出來的,但是實際上腹語仍舊是用聲帶發音,隻不過表演者借由練習使得其口部看似完全沒有動作,再配合一定的技巧,使觀眾產生一種聲音從別的地方發出的錯覺。
優秀口技表演者運用嘴、舌、喉、鼻、等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再加上腹語術的運用,定然會讓觀眾有一種神乎其神的感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