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發展——六朝散文3
樸實自然的東晉情誌散文
東晉時,文人和士大夫們崇尚清談,喜歡山水,他們的文章也多重山水自然,文風趨向於平和淡雅、自然秀美,不多修飾而饒有情趣。
大書法家王羲之和文學家陶淵明的文章是東晉時期這類文章的代表,其文章樸實自然、平和衝淡,帶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純情,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是個非常難得的才子。他出身世族,曾做過右將軍、會稽內史的官。王羲之是個胸懷曠達,見識脫俗的人,他不喜歡繁華,卻非常喜歡自然,喜歡遊山逛水。
王羲之雖然以書法聞名天下,但他的詩文也做得非常好,他的詩文清新雋永,多含哲理,他所作書牘雜帖,富有情。他最出名的作品是《蘭亭集序》。
353年農曆三月初三,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王羲之和和當時的名士孫統、謝安、孫綽、支遁等40多人一起來到會稽山陰的蘭亭宴會。宴席間,眾人暢懷開飲,十分盡興。眾人賦詩成集。
王羲之看見蘭亭附近的美景,不僅詩興大發,就為詩集寫了這篇序,記述當時集會的盛況和觀感,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
文章通過對蘭亭春景、聚會盛況的動人描述,抒發了對人生哀樂、生死的深層思考,在悲傷感慨中透露出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文章有機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筆調清新,不拘音律、駢偶,自由書寫。寫景筆墨簡略而氣象宏大,寫山、寫林、寫水、寫天、寫氣、寫風,處處透出清新;抒懷則語氣舒緩而意境深遠,凸現出暢懷之情。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晚期,是東晉大司馬、大將軍陶侃的曾孫。陶淵明很小的時候就立下宏偉壯誌,希望為國家做出貢獻。他非常勤奮好學,詩賦做得十分有名氣。29歲時,陶淵明開始了自己的做官生涯,但隻任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縣令一類的小官。
陶淵明逐漸厭惡了官場生活,41歲的時候,毅然辭官歸隱,來到山林中自己種田,平時以喝酒作詩娛樂。陶淵明作的散文不是很多,但個個是精品。特別是他所作的田園詩和辭賦散文更為人所稱道。
陶淵明所作的詩文皆以描繪自然景色及農家生活為主,風格悠閑淡遠,但也有憤世嫉俗的慷慨之作。陶淵明的散文真淳自然,淡泊中直抒誌節與感懷。《歸去來兮辭》和《五柳先生傳》在這類作品中最有代表性。
文章讚美了自然之趣,表白了作者脫離樊籠的自由心境和隱居生活的悠然自得,表達了其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的高尚誌節。這些文章托意深遠,清新淡雅,用詞天然。
《歸去來兮辭》是一篇抒情小賦,由序和正文兩部分組成。在序裏,陶淵明詳細地說明了自己辭職歸田的經過。正文則敘述了自己辭官歸隱途中的解脫心情和到家之後的生活意趣,寫出了對官場汙濁的厭惡,描寫了優美的田園景色與閑適的耕讀生活,抒發了重返自然的喜悅,提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歸去來兮辭》真率自然、思想飄逸,陶淵明將寫景與心情相融一體,情調明朗,達觀放曠,語言流暢,樸實生動,可以說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
《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的自傳,文章突出了作者不隨世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行,突出了作者對高潔誌趣、人格的向往與堅持。文章選材精湛,用詞用句簡單,意到筆止,不說廢話,在淡淡的敘述中體現出文章的主旨。
陶淵明的散文感情濃烈,樸素中流露出真情實感。《閑情賦》、《告子儼等疏》、《自祭文》是這類散文的代表,這幾篇文章都寫得真情懇摯、語言率真、淒惻感人。
《告子儼等疏》是陶淵明50歲時寫給5個兒子的信。文章用淺易如話的文字,敘述事情,描繪胸懷,抒寫誌向,款款道來,表達了對兒子們的疼愛與愧疚之情,流露出歸隱與安貧樂道的矛盾。
陶淵明的散文意趣高遠,平和中表現出對美好生活與理想社會的憧憬。他所作的《桃花源記》即屬於這類文章。
《桃花源記》講述了一個若有若無、似真似幻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幽美的人間仙境,一個與現實環境截然相反的民風淳樸世外桃源,並通過這個故事表現出作者對理想社會的向往。
《桃花源記》用筆清麗,語氣平穩,像平時與人說話一樣娓娓道來,清新的敘述中蘊含著作者熾熱的情感。
[旁注]
士大夫 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士大夫是我國社會特有的產物,出現於戰國時期,在我國曆史上形成一個特殊的階層。他們是知識分子與官吏相結合的產物,是兩者的結合體。
牘 古時書寫用的木片,同時也是一種樂器,牘以木牘為多。把字寫在狹長的竹片或木條上叫做竹簡或木簡;寫在較寬的竹片或木板上叫竹牘或木牘。
祭酒 古代學官名。晉武帝時期設置,以後曆代多沿用。為最高教育機構和最高教育學府國子學或國子監的主管官。可分為博士祭酒、師友祭酒、講書祭酒、軍師祭酒等。清代光緒時期,設學部,改“國子祭酒”為“學部尚書”。
祭文 古代一種文體。 祭祀或祭奠時表示哀悼或禱祝的文章。 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主要為哀悼、禱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經曆,頌揚他的品德業績,寄托哀思,激勵生者。祭文由古時祭祀祖先的祝文演變而來。
[閱讀鏈接]
在陶淵明心中有一個理想社會,這個理想社會就是他在《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不受外界幹擾的地方。桃花源外是一片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續紛”,環境十分優美,引人入勝。“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從小山口進入,“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那裏土地平坦廣闊,房屋排列整齊,田地肥沃,池塘清澈,桑竹茂盛。田間道路縱橫交錯,井然有序;村舍中雞鳴犬吠不絕於耳;男男女女正在田間辛勤地勞作,老人和小孩在一邊怡然自樂。整個桃花源呈現出一派繁榮祥和、生機盎然的景象。
陶淵明十分渴望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生活,但是現實使他的這個理想破滅,他隻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述說自己的這個美好的夢想。
南朝散文開啟駢儷之風
南朝包括宋、齊、梁、陳4個朝代,共170年,這一時期的文學成就要超過東晉時期。駢文極盛,其應用範圍越來越廣,記敘、抒情、寫景、議論以及書劄、信函等無一不用駢文,文章追求辭采華美、音律和諧、用事用典,這時期出現了一些很有影響的作家與作品。
在南朝散文中,一些描寫山水的作品尤為出色,如南朝宋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齊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
另外,南朝散文中,還有一些發憤抒懷的文章也寫得很好,鮑照的《蕪城賦》、江淹的《恨賦》和《別賦》以及庾信哀痛梁朝滅亡的《哀江南賦》等,是這類作品的巔峰之作。
南朝宋文學家顏延之從小家境貧寒,住著簡陋的居室,但喜歡讀書,看過很多書,他寫得一手好文章,文章之美,冠絕當時。
顏延之和當時的名士文學家陶淵明交情很好,經常往來。陶淵明死後,顏延之還寫了《陶征士誄並序》紀念好朋友。
《陶征士誄並序》用工整的駢儷描述好友陶淵明的生活,讚揚其高尚品節,文章敘事與抒情相互交融,文末回憶陶淵明的告誡之言,深情而淒愴。
文章感情充沛,悲痛之聲發自肺腑,風格樸實,格調沉鬱,用典確切,情辭並茂,是誄文中的典範性作品。顏延之還寫有《祭屈原文》和《三月三日曲水詩序》。
《祭屈原文》是一篇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駢體小品。作者借致悼屈原,暗喻君子因品行高潔而招致不幸,表白了自己內心的忠誠。文章感情沉鬱,文筆凝練,敘議結合,行文灑脫,用句顯示了駢文句法的巧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