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成熟——唐宋散文2(3 / 3)

“記”是歐陽修記敘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有遊記、亭台記和記事記物的筆記等,往往重在抒情,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真州東園記》、《有美堂記》、《峴山亭記》等。它們多是借景抒情,即通過對客觀景物的描寫、對世事滄桑的感受來抒發作者內心的悲喜哀樂。

歐陽修的記敘文語言精練,善於描繪,往往三言兩語就把景物的生動之處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此外,還有一點更為突出是,那就是由景物引起反複詠歎,抒發感慨,進行議論,極富有情韻。

《醉翁亭記》是最能體現歐陽修藝術成就的名篇。歐陽修在寫《醉翁亭記》時,隻有40歲,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遊賞宴飲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擊的複雜感情。

文章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練,音節鏗鏘,臻於爐火純青之境,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

歐陽修的筆記也寫得非常好,代表作是筆記文集《歸田錄》,文章或敘逸聞軼事,或記典章名物,或借事發論,大多短小精悍、形式自由、活潑雋永、意蘊深遠。《賣油翁》、《馮道和凝》、《文肅獨留》、《遊大字院記》是其中的名篇。

歐陽修的抒情文平易自然,長於抒情,其中哀祭和書簡等文字更是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其抒情文主要包括祭文、贈序、序跋和文賦等,其特點是感情深沉、委婉曲折、平易自然、耐人尋味。

祭文中,《祭石曼卿文》最為典型,全文僅僅306個字,歐陽修將其寫得情文並茂,自然得體,其中滲透著對亡友的深切同情,並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呈現出淒滄低回的情調。文章正文采用韻文的形式,音律鏗鏘頓挫,一唱三歎,增強了濃鬱的感情氣氛。

歐陽修寫序跋類文章匠心獨運,別處新意,通常不僅就詩文本身發表議論、評價詩文作者,而且將自己的豐富情感傾注進去。代表性作品有《梅聖俞詩集序》、《蘇氏文集序》、《江鄰幾文集序》等。

宋代時,文人把散文引入詩、詞,也引入了賦,使賦能更自由地描繪物體,也更易於抒發感情。歐陽修寫的《秋聲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文章從秋夜聽秋聲寫起,通過一係列精彩的比喻,把無形的秋聲寫得具體可感。

全文極力鋪陳,大力渲染,辭藻華美,保持了賦體的某些長處,又吸收了古文的成果。既具有形式美的韻律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又顯得通暢自如,沒有絲毫的滯漲之感,開創了散體賦的新境地。

[旁注]

留守 古代官名。隋唐以後,皇帝出巡或親征時指定親王或大臣留守京城,處理政事,稱“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亦常設“留守”,以地方行政長官兼任,總理軍民、錢穀、守衛事務。

轉運使 古代官職,是唐代以後各王朝主管運輸事務的中央或地方官職。唐代在714年,置水陸轉運使,管理洛陽、長安間食糧運輸的事務。以後曆代各有設置。

伶官 即樂官,“伶”過去指演戲的人,伶官就是指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伶官一詞源自《詩·邶風·簡兮序》:“ 衛之賢者,仕於伶官。”

記 散文的一種體裁,可敘事,可寫景,可狀物。“記”的文字含義是識記。作為一種文體,“記”在六朝時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宋代其內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穩固。明清時主體性色彩更加濃厚,逐漸成熟穩固。

贈序 古代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始於唐代,是文人臨別贈言性質的文字,內容多是勉勵,推崇,讚許之辭。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言辭懇切而意味深長,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寫法。

[閱讀鏈接]

除了散文,歐陽修在詩歌創作方麵也卓有成就。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唐代詩人韓愈的影響。

《菱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皆模仿韓愈想象奇特的詩風;其他一部分詩作沉鬱頓挫,筆墨淋漓,將敘事、議論、抒情結為一體,風格接近唐代大詩人杜甫,如《重讀《徂徠集》、《送杜岐公致仕》。

另一部分作品雄奇變幻,氣勢豪放,卻近於唐代大詩人李白,如《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但多數作品,主要學習韓愈“以文為詩”,即議論化、散文化的特點。

歐陽修詩的語言雖然自然流暢,避免了韓愈詩的險怪艱澀之弊,但仍有一些詩說理過多,缺乏生動的形象。有的古體詩因此顯得詩味不濃,但部分近體詩卻比興兼用,情景相生,意味雋永。在內容上,歐陽修的詩有一部分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會的黑暗,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