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城派之後的清代中後期,受桐城派的影響,出現了一些小的流派,其中有影響的有湘鄉派、侯官派等散文流派,他們都是從學習桐城文起家的,有一定的影響力。
晚清時期,散文也有了新的發展,這個時期的散文加強了文章的現實性和政治性。在表達形式上,此時期的散文更加自由多樣、新鮮活潑,語言則盡量淺顯易懂,體現了近代散文的藝術特點。
魏源、龔自珍等人開創了啟蒙時期。他們的散文宣傳社會變革,呼喚時代風雨。
龔自珍是道光時期的進士,曾任禮部主事。他的文章不講宗法,凡經、史、諸子百家無不融貫,題材廣泛,立意新鮮,個性鮮明,多具時代特色。
龔自珍總是帶著批判的眼光,從政治、社會的高度看問題,文章內容多關於時政,或議論,或諷刺,或一般記敘,語言風格活潑多樣,尤以縱橫恣肆、透徹明快著稱,開創了有別於桐城派的散文風氣,標誌著清代散文的轉折。
龔自珍的名篇《病梅館記》是一篇寓言性雜說。文章從題目到正文,無一處不在談論梅樹,而實際上表現的是一種對個性與自然的尊崇,表達了作者向往人格自由、渴望社會變革的願望。
晚清時期,康有為和梁啟超是散文界最有影響力的名家,他們的散文代表報章體的鼎盛。
康有為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領袖,重要的政治活動家和思想家,他的政論文深切分析時勢力,宣傳變法維新,氣魄宏偉。
梁啟超是光緒時的舉人,是康有為的弟子,他也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領域,著有《飲冰室合集》,曾主編《時務報》、《新民叢報》、《新小說》等報刊。
在散文方麵,梁啟超提出“文界革命”的口號,一方麵他大力斥責桐城派和八股文,一方麵通過報刊大寫新體文章,
梁啟超的文章半文半白,夾以俚語、韻語和外國語法,條理清晰,通俗易懂,便於表達新思想、新事物,討論新問題。
由於他的多數文章發表於《新民叢報》,因此稱“新民體”。這種“新民體”為晚清的文體解放和五四白話文運動開辟了道路,影響巨大。
最能代表“新民體”的文章是《少年中國說》。文章風格恣肆而又平易暢達,有駢文,有散體,或單行,或排比,句式參差變化,條理清晰,筆鋒包含感情,充分體現了“新民體”的特色和優點,也體現了一種新的散文樣式。
[旁注]
經學 原本是泛指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後特指研究儒家經典,是一種解釋其字麵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經學是我國古代學術的主體,經學中蘊藏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
郡 古代行政區域,始見於戰國時期。秦代以前比縣小,從秦代起比縣大。後漢時起,郡成為州的下級行政單位,介於州、縣之間。隋代廢除郡製,以縣直隸於州。唐代的排列則是道、州、縣。明清時期稱府。
曆法 是用年、月、日等時間單位計算時間的方法。主要分為陽曆、陰曆和陰陽曆3種。我國是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它的出現對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之一,屬於陰陽曆並用。
渲染 國畫技法的一種,也叫暈染,指用水墨或顏色烘托物象,分出陰陽向背,屬輔助性用筆。渲染可以起到烘染物像,增強藝術效果、質感和立體感的效果。
章法 指文章的組織結構。書法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係的方法。整幅作品的布局關係,稱“大章法”。一字之中的點畫布置,和一字與數字之間布置的關係稱為“小章法”。
《四庫全書》 由乾隆皇帝親自組織學者編寫的我國曆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彙編,經10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4部,故名“四庫”。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36000餘冊,保存了豐富的曆史文獻資料。
報章體 清未對一種報紙文體的稱呼。通常指報刊的政論文體,有時也泛指報紙上各種文字體裁。首先運用報章體並作出重要貢獻的是王韜,後經過梁啟超的進一步改革,特點趨於鮮明,是“新民體”的前身。
[閱讀鏈接]
梁啟超文學創作上有多方麵成就,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麵均有作品問世,其中尤以散文影響最大。
梁啟超散文“新文體”是五四以前最受歡迎、模仿者最多的文體。
1905年梁啟超寫《俄羅斯革命之影響》一文,文章以簡短急促的文字開篇,如山石崩裂,似岩漿噴湧:“電燈滅,瓦斯竭,船塢停,鐵礦徹,電線斫,鐵道掘,軍廠焚,報館歇,匕首現,炸彈裂,君後逃,輦轂塞,警察騷,兵士集,日無光,野盈血,飛電劌目,全球撟舌,於戲,俄羅斯革命!於戲,全地球唯一之專製國遂不免於大革命!”
然後,以“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動機及其方針”、“革命之前途”、“革命之影響”為題分而析之,絲絲入扣。文章氣勢磅礴,極有說服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