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雞 善打善鬥而著稱的珍禽,又名打雞、咬雞、軍雞。兩雄相遇或為爭食,或為奪偶相互打鬥時,可置生死於度外,戰鬥到最後一口氣。後演變成一種娛樂遊戲。我國是世界上馴養鬥雞的古老國家之一。
[閱讀鏈接]
張岱喜歡山水,癖於園林。這正是晚明文人名士標榜清高,避世脫俗的一種方式。無論山水,還是園林,張岱都崇尚清幽、淡遠、自然、真樸。
這種審美意趣和追求,反映在他的小品中。他認為“西湖真江南錦繡之地。入其中者,目厭綺麗,耳厭笙歌。欲尋深溪、盤穀,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當以西溪為最。”
他認為古跡的一亭一榭,一丘一壑,布置命名,既要體現主人的儒雅學問,又要體現他的藝術個性和意趣情韻。這種見解和態度正是張岱的山水小品所追求的美學品位,也是他品詩論文的標準。
繼承並發展的清代散文
曆史進入清代,受到幾千年文化熏陶的清代文人,一方麵很好地繼承了前朝的文化傳統,一方麵又將自己的創新融入進去,似乎又創造出新的繁榮。
清初散文大致可分為“文人之文”和“學者之文”兩大類,文人之文以侯方域、魏禧、汪婉為代表,當時的人稱他們為“清初三大家”,其中侯方域被推為第一。
三人繼承了唐宋散文的文風傳統,尤以韓愈、歐陽修古文為宗,各以不同的藝術方法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
侯方域少年即有才名,才思敏捷,才氣逼人,擅長作詩,尤其擅長古文,著作有《壯悔堂文集》10卷,《四憶堂詩集》6卷。侯方域的散文以傳記成就最高,影響較大。
侯方域的傳記類文章常取用小說的表現手法,喜用小故事和典型細節傳神寫照,形成一種清新奇峭的風格。著名的人物傳記是《李姬傳》、《馬伶傳》等。
這些作品塑造的形象婉轉動人,語言暢達雅麗,敘事簡要,另外,侯方域的論文、書信的成就也較大,或義正詞嚴、酣暢飽滿,或纏綿悱惻、聲情並茂。
學者之文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黃宗羲是經學家、史學家,他注意繼承傳統,卻又反對模仿,他主張寫文章以抒發性情為主。他的散文剖析犀利,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其成就主要體現在記敘文上。
顧炎武注重經學研究,反對空談。他非常重視民族氣節,是個有著強烈愛國心的人,寫了很多有深刻見解的文章。
他的散文代表作有政論《郡縣論》、《生員論》;亭台記有《複庵記》以及雜論《誇毗》等,文章語言樸實,含蘊深厚,具有強烈的現實性。
王夫之是明末的舉人,喜歡讀書寫作,精於經學、史學、文學、天文、曆法、數學、地理等。他的散文創作主要長於史論與哲學論文,著名的有《讀通鑒論》、《宋論》、《知性論》等。
這些文章精思獨到,在思想上閃耀著戰鬥的光輝,風格縱橫捭闔、博辯宏肆、文筆雄健。此外,記序雜文《船山記》、《自題墓誌銘》等也十分有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性。
清中期,桐城派占據了散文的霸主地位。桐城派人數最多,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由於先後有三位領導人物都是安徽桐城人,因此稱之為桐城派。代表人物為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後三者被稱為“桐城三祖”。
戴名世可以說是桐城派的先驅,曾隱居桐城南山,人稱南山先生。之所以說他為桐城派的先驅,是因為他的散文創作道理正是稍後的桐城派所遵循的路線。他關於散文寫作的見解包括了桐城派觀點的萌芽。
戴名世寫有人物傳記、雜文小品、山水遊記等,文筆自然揮灑,以自然平淡見長。他的雜文抒憤寫意、酣暢淋漓、尖銳潑辣;敘事文,字裏行間充滿濃摯的情感;山水遊記,空靈超妙,給人超脫之感。
“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槐、姚鼐文風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他們都注重章法的嚴謹、用語的雅潔,敘事寫人善於抓住典型細節渲染、摹畫以傳其神,偏於追求陰柔之美,但他們的不同之處也很明顯。
方苞的散文理論主要是提倡“義法”,義就是內容,法就是形式。對於內容,方苞要求醇正,對於形式,他講究布局、章法、選辭、造句,提倡古樸簡約,要求語言雅潔,反對俚語和儷語。代表作有《左忠毅公逸事》、《獄中雜記》等。
劉大櫆的散文比方苞活潑,講究辭藻,風格雄奇,且富有感情,但蘊含的義理不如方苞的文章,內涵不深,底蘊不足,題材也不夠豐富。
姚鼐是桐城三祖中成就最顯著的,是桐城派的領袖、核心人物。1763年,姚鼐考中進士,曆任山東、湖南副考官、刑部侍郎、《四庫全書》編修官等。他廣收門徒,影響更為長遠。
姚鼐的散文創作風格偏向陰柔,以韻味取勝,於簡潔嚴謹中力求悠閑舒緩,平淡自然。他擅長序、記、碑、傳及書一類的寫作,形象性較強,比方苞和劉大櫆的文章更有文采。《登泰山記》、《遊眉筆泉記》、《李斯論》等都很有特色。其文法考究,語言雅潔,敘事寫人,富有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