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新變——明清散文2(1 / 3)

力求新變——明清散文2

體現時代的晚明小品文

明代後期,在公安派和竟陵派發展的同時,在散文領域逐漸形成了小品文的高潮,小品文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時代特色。

顧名思義,小品文體製較為短小精練,體裁上則不拘一格,沒有固定的格式,序、記、跋、傳、銘、讚、尺牘等文體都可適用。

晚明時期,文人的文學趣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欣賞視線從往日莊重古板的大文章,轉移到了輕俊靈巧而有情韻的小文章,這樣就在客觀上促進了小品文的發展壯大。

晚明小品文有的描寫風景,有的雜記瑣事,情趣盎然,風格各異,各顯風采,其中尤以山水小品引人注目。這些小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信筆寫出,瀟灑自如。

將寫景、抒情、敘事、議論於一體,短小精悍,流麗清新,雋永飄逸,富於詩情畫意,以平易流暢的語言自然地表現自己的真實情感。

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人物有江盈科、陳繼儒、李流芳、祁彪佳,在他們後麵的王思任、劉侗、張岱則把山水小品文推向了高峰,其中張岱成就最高,他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

王思任生於北京,20歲考上進士,做過陝西和安徽的地方官。一方麵他性情孤高,富有氣節。另一方麵,他為人滑稽,為文諧謔,好開玩笑。

王思任的山水小品文更多地繼承了柳宗元的文風,借山水景物而傳述出抒情主體的心魄。擅長寫小情小景,風格清新活潑,語言明淨澄澈,不避俚俗又富於表現力。

主要作品有《小洋》、《天姥》、《遊滿井記》、《遊惠錫山記》、《曆遊記》等,體格變幻,備極奇妍,不僅寫景筆墨如繪,而且在恣肆狂放中時常雜有諧謔之語。

劉侗是湖北麻城人,41歲才考中進士,劉侗是個很有才華的作家,他的山水小品文獨樹一幟。他在北京居住多年,與朋友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由一百二三十個短篇組成,積小品而成大品。

此書廣采博收,詳記北京的城郊景物、園林寺觀、名勝古跡、山水堤橋、陵墓祠宇,乃至風習節令、花草蟲魚,兼及一些人物故事,是一部文學色彩濃厚的方誌書,又是一部優美的小品文結集。

《帝京景物略》視角獨特,似乎從高處俯瞰大地顏色的變化、田間歌聲的不同,生動地表現出勞動者的感受和心態。畫麵不是平麵的,而是立體和多角度的,融《世說新語》之雋永、《水經注》之雅潔、袁宏道遊記之靈趣於一爐。

清代學者紀昀在《帝京景物略序》中說:

其胚胎則《世說新語》、《水經注》,其門徑則出入竟陵、公安,其序致冷俊,亦時複可觀。蓋竟陵、公安之文,雖無當於古之作者,而小品點綴, 則其所宜。寸有所長,不容沒也。

張岱生於1597年,經曆了明清兩個朝代。青少年時期一直過著富貴榮華的生活。他興趣廣泛,喜好美食、豔衣、駿馬、華燈、梨園、鼓吹、古董、讀書等,其中對詩書很是著魔。

張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兼有“公安”和“竟陵”兩派之長,又有自己的特色。著有小品集《陶庵夢憶》琅環文集》、《西湖尋夢》等。

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山川景物、亭台樓閣、社會風貌、民情民俗、戲曲雜藝、花木竹石、鬥雞走馬等,大大拓展了小品文的題材。

張岱的小品文記載風物,不單純寫景敘事,而且講究情趣神韻與詩意。張岱善於塑造意境,以獨特的美學眼光和獨特的文字,渲染獨特的審美心態。

此外,張岱寫人物,善於抓住最典型的言行,以簡單的幾筆就能將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地躍然紙上。他在記述瑣事時,細膩入微,活潑多姿,耐人尋味。

張岱的小品文善用本色的語言,不重雕鏤,不咬文嚼字,因而顯得自然親切,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而且有著向時代靠攏的新氣息。

[旁注]

小品文 一種散文類型,是一種寓有抒情意味和諷刺性的短小散文,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多種樣式,古代許多帶有強烈感情色彩、語文優美生動的序、跋、記傳、書信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小品一詞,來自佛學,本指的是佛經的節本。小品是相對於大品而言的,是篇幅上的區分,而不是題材或體裁的區分。

《世說新語》 南朝時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逸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8卷,劉峻注本分為10卷,今傳本皆作3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逸聞軼事。

梨園 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唐代訓練樂工的機構。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係在一起,成為戲曲的代名詞。梨園的主要職責是訓練樂器演奏人員,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並列。

鼓吹 原指漢魏以後流行的演奏方式,源自北方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演奏樂器為打擊樂器和吹奏樂曲,如鼓、茄、簫等,所以稱為“鼓吹”。以後鼓吹逐步由演出的形式轉化為對樂隊的稱謂,再引申為宣揚、宣傳等意思,現在使用鼓吹多帶有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