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遵憲,擅長寫詩,是詩界革命的旗幟,但是黃遵憲不以詩人自居,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餘事作詩人”,但是他在詩歌創作方麵有很高的成就。
黃遵憲在詩界革命中,不僅在理論方麵對詩歌的革新進行了可貴的探討,還創作了大量的新詩,成為詩界不折不扣的一麵旗幟。黃遵憲的詩歌有《人境廬詩草》、《人境廬集外詩輯》、《日本雜事詩》,共1000多首。
黃遵憲的詩不受內容形式的限製,開辟了我國詩歌史上從未有過的廣闊領域。他的詩歌或記錄列強侵略我國的曆史,或批判陳腐事物,主張變革圖強,或反映域外奇異風物。
黃遵憲在創作上勇於推陳出新,既借鑒古人成果,又從民歌中吸取養分。他的詩歌形象鮮明,用典貼切、詞彙豐富,才思敏捷,他的詩改變了唐宋時期以後詩歌創作沉迷於擬古的方法,更新了詩歌意象,開始了又舊體詩向新體詩的過渡。
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發動者。康有為為人雄強自負,其詩亦氣勢不凡。如《登萬裏長城》之一:
秦時樓堞漢家營,匹馬高秋撫舊城。
鞭石千峰上雲漢,連天萬裏壓幽並。
東窮碧海群山立,西帶黃河落日明。
且勿卻胡論功績,英雄造事令人驚!
詩中景象宏偉,詩人自我的精神形象也異常高大。第三句把神人鞭石下海為秦始皇造石橋的傳說改造為鞭石上山,以表現英雄人物驅使一切的非凡力量。
梁啟超,早年曾拜康有為為師,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之一。梁啟超學問博雜,筆力縱橫,著作豐富,有《飲冰室合集》。他的詩作《太平洋遇雨》:
一雨縱橫亙二洲,浪淘天地入東流。
卻餘人物淘難盡,又挾風雷作遠遊。
這首詩作於梁啟超於戊戌變法失敗後亡命海外時,但詩中境界宏闊,意氣飛揚,絕無沮喪之色。
梁啟超提出了“詩界革命”的口號,力圖把已有的詩歌變革推向深入,並加以理論化的解釋。在《夏威夷遊記》中,梁啟超就“詩界革命”的方向提出要兼備三長:一為“新意境”。主要指詩的題材、內容方麵要進入“新意境”;二為“新語句”;三為“以古人之風格入之”。
章炳麟,甲午戰爭後從事政治活動。章太炎精通文字學,好用古字,但一首《獄中贈鄒容》卻寫得極為明快:
鄒容吾小弟,被發下瀛洲。
快剪刀除辮,幹牛肉做緱。
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
臨命須摻手,乾坤隻兩頭。
詩寫得不甚講究,但氣度軒昂。後4句集中抒情,謂偌大乾坤,隻兩顆好頭顱,寫出豪傑氣概。
[旁注]
經世致用 指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這個口號由明清之際思想家顧炎武等人提出。他們認為學習、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反對理學家不切實際的空虛之學,對後人影響很大。
舉人 原意是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期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至明清時期,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也稱“大會狀”、“大春元”。
《海國圖誌》 清代晚期學者魏源受林則徐囑托而編著的一部世界地理曆史知識的綜合性圖書。。全書詳細敘述了世界輿地和各國曆史政製、風土人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
笳 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形製似笛,通常稱“胡笳”。漢代傳入中原,後在形製上有所變化,將蘆葉製成的哨插入管中,遂成為管製的雙簧樂器,是漢代鼓樂中的主要樂器。
意象 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意象可以說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
文字學 語言學的分支之一,以文字為研究對象,研究文字的性質、造字法、起源、發展、形體與音義的關係、正字法、文字的創製與改革、個別文字的演變等。文字學知識有助於改進和改革文字,為無文字的語言創製文字。對古文字的了解還有助於曆史科學的研究。
[閱讀鏈接]
“宋詩運動”是清代晚期重要詩歌派別之一。道光、鹹豐時期,詩體也發生了變化,其方向是“宗宋”或“學宋”。所謂“宋”與“宋詩”,概指以蘇軾、黃庭堅為主的宋人詩風,上溯開啟宋代詩風的杜甫及韓愈。“學宋”大體上是提倡以學問補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詩,同時以宋詩的開拓精神去擴大表現範圍。
“宋詩運動”這一詩派發展分3個時期:道光、鹹豐之際為第一期,程恩澤等人首倡,何紹基、鄭珍為重要人物;鹹豐、同治之際為第二期,曾國藩為其首領;光緒、宣統至民初為第三期,“同光體”為其代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