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斐然——明清詩歌2(2 / 3)

[旁注]

硯 也稱“硯台”。用毛筆寫字蘸墨的容器,文房四寶之一,最常見的硯台的製作材料是石材。來自廣東端溪的端硯,來自安徽歙縣的歙硯,來自甘肅南部的洮硯,來自河南洛陽的澄泥硯,這4種硯台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

《橘頌》 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早年的一篇作品,是我國文人寫的第一首詠物詩,詩人借橘樹讚美堅貞不移的品格,表達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質和理想的堅定意誌。

歌行體 “歌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歌行體”為南代宋鮑照模擬和學習樂府,經過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鑄創造,不僅得其風神氣骨,自創格調,而其發展了七言詩,創造了以七言體為主的歌行體。

典籍 泛指曆史上重要的文獻名錄。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

[閱讀鏈接]

王士禛之前,雖有許多人談到過神韻,但還沒有把它看成是詩歌創作的根本問題,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神韻的概念也沒有固定的、明確的說法,隻是大體上用來指和形似相對立的神似、氣韻、風神一類內容。到王士禛,才把神韻作為詩歌創作的根本要求提出來。

王士禛早年編選過《神韻集》,有意識地提倡神韻說,不過關於神韻說的內涵,也不曾作過專門的論述,隻是在許多關於詩文的片斷評語中,表述了他的見解。

神韻為詩中最高境界,王士禛提倡神韻,自無可厚非。但並非隻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韻。神韻並非詩之作品所獨有,而為各品之好詩所共有。王士禛將神韻視為逸品所獨具,是其偏失之處。

與時代同步的清後期詩歌

清代後期,社會狀況複雜,經世致用的思潮波濤洶湧,新思潮的洶湧澎湃震蕩著傳統文壇,這一時期留下了眾多揭露時弊和抒發憂國之情的詩篇,作為時代的紀錄,有其特殊意義。這時期的代表詩人有林則徐、龔自珍、魏源、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等。

以虎門銷煙而名垂史冊的林則徐,並不以詩著稱,但由於地位與經曆的關係,他的詩作對了解鴉片戰爭前後的形勢有重要的價值。他謫戍伊犁時所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出嘉峪關感賦》等,表達了憂念時事、以身許國的熱情。

前一首中“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他常吟誦的句子,從中可以感受到一個正直的政治家的心跡。

龔自珍,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才思過人,胸懷遠大。龔自珍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

他主張革除弊政,抵製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

龔自珍的詩文創作,是走向近代文學的新篇章,他的詩作,將抒情、政論和藝術形象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具有豐富的奇異想象和藝術形象,而且形式多樣,風格多樣,語言清新多彩,不拘一格。

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原是一首應道士請求而作的祭神詩,詩人借題發揮,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大聲疾呼讓各種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寄托了詩人對當時黑暗沉悶現實的強烈不滿。

魏源,和龔自珍是好友。他是一位有見識的學者和思想家,曾受林則徐囑托編纂敘述各國曆史地理的《海國圖誌》,為中國放開眼界看世界的先驅者之一。書中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代表了那個時代進步的士大夫中一種比較普遍的思想。

魏源的不少詩篇,如《江南吟十章》、《寰海十章》及《後十章》、《秋興十章》等,都是議論時事、抒寫感憤的政治詩。所表達的見解,主要是在堅持中國固有傳統的前提下反對閉關自守、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具有曆史價值。

同時,魏源的政治詩直敘胸臆,詩體也比較解放,不過詩中用典與議論偏多,有時直書其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詩的意象與美感。

在普通的抒情詩篇中,魏源的山水詩很有名。他喜歡寫雄壯奇偉的景象,《太室行》、《錢塘觀潮行》、《天台石梁雨後觀瀑歌》、《湘江舟行》等均有此種特點,可以看出作者豪邁活躍的個性。

另外,魏源的詠史詩也頗為人稱賞。《金陵懷古》之一中的兩聯:

隻今雨雪千帆北,自古雲濤萬馬東。

千載江山風月我,百年身世去來鴻。

寫得氣勢雄渾,感慨蒼涼。

姚燮,道光時的舉人。姚燮寫有很多關於鴉片戰爭時事和有關社會情況的詩篇,有“詩史”的特點。《哀江南詩五疊秋興韻八章》之二,寫陳化成之戰死:

颶風卷纛七星斜,白發元戎誤歲華,

隘岸射潮無勁弩,高天貫月有枯槎。

募軍可按馮唐籍,解陣空吹越石笳。

最惜吳淞春水弱,晚紅漂盡細林花。

這一時期詩人關涉時政的詩篇,無論歌頌還是譏諷,通常都寫得比較誇張。這首詩從年老的陳化成無力支撐頹勢落筆,流露了深深的哀痛和同情,也反映著作者對時局的感受,所以能夠打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