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斐然——明清詩歌2(1 / 3)

成就斐然——明清詩歌2

清初遺民詩和中期詩理論

清代初期,由明代入清代的很多知識分子割不斷故國之情,忠實地恪守著民族氣節,他們的詩哀故國、悲往事、望恢複、明誌節,這批詩人代表詩人有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錢謙益、吳偉業等。

顧炎武,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顧炎武的詩多傷時感事之作。詩平實不尚藻飾,是“主性情、不貴奇巧”的學者詩,持重、沉鬱、蒼涼的風格中可見杜甫詩的神韻。

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他的詩強調抒寫現實,如《周公瑾硯》:

剩山殘水字句饒,剡源仁近共推敲。

現中斑駁遺民淚,井底千年恨未消。

詩中亡國之恨,故國之思,不加遮攔地溢出筆端。

王夫之的詩後人評其為“含婀娜於剛健,有《風》、《騷》之遺則”。王夫之最推崇屈原,並承繼了其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和以美人香草寄托比興的藝術風格。

王夫之的《正落花詩十首》之一詩中五六句脫化於屈原《橘頌》中的“受命不欠,生南國兮”的語句,用花去香消樹仍青青來表明自己誌節不改,浩氣長存。

清代初期詩風多樣,其中能左右詩風,影響遠播的詩人是錢謙益、吳偉業。錢謙益,在明末清初詩壇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編有廣羅明代詩歌的《列朝詩集》,並在《小傳》部分通過對各家的褒貶、評論闡發自己的詩歌主張。

錢謙益不僅重視唐詩,也重視宋詩,由此開了清人宗宋的風氣,成為明清詩歌變化的一大轉折。他的詩將唐詩與宋詩的特點結合在一起,善於用典,富於辭藻,善於抒情,長於近體,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錢謙益能以《後秋興》13組124首詩與杜甫《秋興八首》協韻唱和,學杜甫而不拘泥,足證其藝術造詣之深。

吳偉業,早期的詩歌顯得較為清麗,而在明末清初的社會大動蕩中,他寫的詩歌多以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更多地關心具體個人在曆史中的命運。

《圓圓曲》是吳偉業的歌行體詩,通過名妓陳圓圓與吳三桂的悲歡離合,描寫吳三桂降清導致明代滅亡的重大曆史事件,將風情萬種的兒女私情與波譎雲詭的重大政治事件結合在一起。

詩中對陳圓圓曲折坎坷的經曆充滿了同情。“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對吳三桂雖有婉曲的嘲諷,卻又帶有頗多的同情。像《圓圓曲》這樣的詩,用七言歌行寫成,兼具“初唐四傑”和白居易詩歌的神韻,深情婉轉,韻味悠揚。

除《圓圓曲》外,吳偉業還寫有《永和宮詞》、《琵琶行》、《雁門尚書行》等七言歌行,一直被世人傳誦。

在清代初期詩壇上,“南施北宋”也是有影響的詩人。“南施”,即施閏章。施閏章,對百姓的疾苦感觸至深,詩中的誠摯同情溢於言表。他還寫有工於寫景的詩。這些詩作自然流暢,繪聲繪色,景象萬千,頗具盛唐王維、孟浩然的風度。

“北宋”,即宋琬。宋琬一生坎坷,連遭大難,寫下的詩歌多反映被逮捕、被關押的生平遭遇,其感慨時世和悲苦怨懣之詞充斥詩篇。他五七言古體篇幅嚴密,淳雅凝練,格調蒼茫。

王士禛,在清代初期詩人中最著名,倡導 “神韻說”, 即在詩歌的藝術表現上追求一種空寂超逸、鏡花水月、不著形跡的境界。王士禛遵從“神韻說”,他的詩追求淡遠空靈、委婉蘊藉的風格。

王士禛早年的成名之作《秋柳》4首表現出意旨朦朧,情境悠遠的特點,而《秦淮雜詩》二十首更是得到人們的競相傳寫。

清代中葉,詩壇湧現了很多著名詩人,其中成就和影響最大的為性靈派詩人,代表詩人為袁枚,此外,還有持“格調說”詩人沈德潛、持“肌理說”的詩人翁方綱。

袁枚,,他論詩主“性靈說”,“性”即性情、情感,“靈”即靈思、靈趣。他的4000餘首古今體詩作,就努力體現了其性靈說的美學追求。

袁枚主張作詩要有真性情,要有個性和詩才。性情是詩的根本,性情以外本無詩;性情要表現出詩人獨特的個性,作詩不可無我;詩人必須有才,“詩人無才,不能役典籍,運心靈”。

袁枚的詩歌創作有顯著的特色,創作了許多真實動人、靈趣盎然、清新活潑的性靈詩,不僅是當時詩壇的異軍別派,也對近現代詩歌的新變產生了影響。

袁枚的即景抒情的旅遊詩真率自然,清新靈動,此外,袁枚還有大量的詠史詩,借昔人往事,抒自己懷抱,發針砭之言,歎古喻今。

沈德潛,他論詩標榜“格調說”。所謂“格”,指詩歌體製上的合乎規格;所謂“調”,指詩歌的聲調音律。

沈德潛的“格調說”推崇唐詩,重視體製格調,決定了他在詩歌風格上尊崇雄豪壯闊的境界。他對 “神韻說”提倡的清遠衝淡的詩風很是不滿,而對杜甫的“宏才卓識,盛氣大力”給予高度稱讚。

沈德潛認為在作詩的態度上,必須“一歸於溫柔敦厚”,“怨而不怒”;在作詩方法上,必須講究比興、“蘊蓄”,不能“發露”。

翁方綱,他論詩主“肌理說”,宗法宋詩,強調寫詩重在讀書,有學問,有方法。翁方綱的“肌理說”對矯正“神韻說”的虛渺、“格調說”的空套有一定的意義,但過分強調學問在創作中的作用,忽視作家的才情和活生生的生活,也使他的詩論沒有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