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新風——散曲創新1
從元末進入明代,散曲的發展呈現出新的變化,北曲方麵,作者數量不見少,但其風格多沒有超出前代,能獨創一個新的作風者,十分罕見,總體上,仍以豪放為主。
南曲方麵,有了較大的發展,漸漸占領了曲壇的重要地位,表現出另一種清新活潑的氣象出來,造成了以後一百多種的曲壇新局麵。
在明初百年間,散曲創作相對沉寂,較有影響的除由元入明的汪元亨、湯式外,還有皇室作家朱有燉的風月閑情之作較有特色。
明散曲創作高潮在明後期,這一時期,南曲的發展比較迅猛,出現了一些有特色的作品,鑄就了新的輝煌。
明初散曲家們的創作成就
明初的百年間,散曲創作相對沉寂,較有影響作家有由元入明的汪元亨、湯式、賈仲明等人,此外,還有皇室作家朱有燉的風月閑情之作也較有特色。
汪元亨,字協貞,號雲林,別號臨川佚老,饒州人。元至正間出仕浙江省掾,後遷居常熟。
汪元亨喜好雜劇和散曲創作,《雍熙樂府》載有他的散曲百篇,題名《警世》的有20首,題作《歸田》者有80首。《錄鬼簿續編》道:“有《歸田錄》一百篇行於世,見重於人。”此外,還有套數一套。
汪元亨生在元末亂世,厭世情緒極濃。從散曲內容看,多警世歎時之作,吟詠歸田隱逸生活,如小令〔醉太平〕《警世》、〔折桂令〕《歸隱》諸作,既表現出他對腐朽社會的憎惡感情,又反映出他全身遠禍、逃避現實的悲觀情緒和消極思想,如〔折桂令〕《歸隱》:
問老生掉臂何之,?在雲處青山,山下茅茨。向隴首尋梅,著杖頭挑酒,就驢背詠詩。歎功名一張故紙,冒見霜兩鬢新絲。何苦孜孜,莫待,細看淵明《歸去來辭》。
在藝術上,汪元亨的散曲風格豪放,語言質樸,善用排比,一氣貫注:有些則瀟灑典雅,情味濃鬱,互文比喻,耐人尋味。
湯式,字舜民,號菊莊,浙江象山人。元末曾補本縣縣吏,後落魄江湖。進入明代後不再做官,但據說明成祖對他“寵遇甚厚”。
湯式為人滑稽,所作散曲甚多,名《筆花集》。此外,尚有一些散曲,存錄於《雍熙樂府》、《盛世新聲》、《彩筆情詞》等集中。
湯式的作品以曲錄史,思想內容豐厚,極大地開拓了散曲文學的題材範圍。他的散曲反映了朝代的更替和百姓的疾苦,進而總結曆史、感歎人生;描述了元朝滅亡時候的衰殘景象,同時傳達出對新王朝的期盼。湯式以散曲體裁表達悼念之情,開創悼亡散曲的肇端。
湯式創作了內容豐富的眾多小令,其中(蟾宮曲)《詠西廂》對後世較有影響。此首為重句格俳體,即每三句中的第三句與第二句詞意相類,句法相同。寫來神韻自然,蔚然成為一體,有很多人仿效。
除了小令,湯式還致力於套數的創作,善用短套,又在個別長套中進行大膽的嚐試與創新。
在藝術創作手法方麵,湯式在不少流利通俗的曲語中講究頂真、疊字、嵌字、重句、疊韻等技巧的運用,形成了豐富多彩而又曲味濃鬱的徘體特色,還常在圓熟的句式結構中活用典故,取得了俗中求雅的效果,如[雙調·慶東原] 《京口夜泊》:
故園一千裏,孤帆數日程,倚篷窗自歎飄泊命。城頭鼓聲,江心浪聲,山頂鍾聲。一夜夢難成,三處愁相並。
這支曲子大約是作者流離江南時寫的,既抒遊子思鄉之情,又發自憐身世之慨。中三句的鼎足對,以鼓聲、浪聲、鍾聲來渲染環境,襯托心境,極有感染力。
在藝術風格表現方麵,湯式散曲,尤其是湯式言情散曲的作風,詞雅句熟,這類曲風影響了明代中後期南派曲家,如對梁辰魚、沈碌等“香倉體”一派雅化作風的影響作用是明顯的。
湯式的散曲明豔工巧,技巧圓熟老練。明人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評之“湯舜民之詞如錦屏春風。”明賈仲明在《錄鬼簿續編》說他的作品“語皆工巧,江湖盛傳之”,從中,可知他的作品當時流傳比較廣泛。
賈仲明,又名賈仲名,自號雲水散人,山東淄博人。年少時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善吟詠,尤精於詞曲、隱語,曾在明成祖朱棣燕王邸中服侍,甚得寵愛。
賈仲明所作傳奇戲曲、樂府極多,駢麗工巧。他的散曲有《雲水遺音》等集。
賈仲明撰著《錄鬼簿續編》,為82位戲曲作家補寫了數十曲[雙調·淩波仙]挽詞,對這些戲曲作家及其創作予以梳理、評論,其中有不少曲論評語是比較中肯公允的,被人們廣泛征引。
如《吊關漢卿》:
珠璣語唾自然流,金玉詞源即便有,玲瓏肺腑天生就。風月情、忒慣熟,姓名香、四大神洲。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撚雜劇班頭。
朱有燉,號誠齋,又號錦窠老人、全陽道人、老狂生、全陽子、全陽老人。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長子,襲封周王,世稱周憲王。
朱有燉擅長雜劇創作,他的雜劇奔放自如,別辟天地。他的散曲集合成《誠齋樂府》。 朱有燉對妓女、樂戶頗為熟悉,因此寫來往往比較生動逼真、細膩雅致,自然一種動人的味道。
朱有燉散曲存有小令264首,套數35首。這些作品多是“吟詠情懷,嘲弄風月”,基本上可分為吟詠個人情性、勸誡醒世兩大類。前者如《清江引·題隱居》三首,主要抒發對閑適、恬淡隱居生活的向往。
他的《快活羊·題漁樵耕牧圖樂府》4篇,則通過對4幅圖中漁人、樵人、耕人、牧人生活的描寫,揭示了他們快活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村野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寫漁人道:
小小船兒棹滄波,其實的快活快活。打得魚來笑嗬嗬。醉了和衣臥,醒後推篷坐。誰似我。
寫樵人生活道:
挑月穿雲入煙蘿,其實的快活快活。山徑歸來唱樵歌,困拂蒼苔臥,閑對清泉坐。誰似我。
朱有燉的一些描寫山水的小令,也是借山水來寄寓對與世無爭的歸隱生活的憧憬,如《天淨沙·詠山水小景》9首,對山水小景隻是白描,毫無精雕細刻,重在抒發作者的歸隱情思,第一首直接化用了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語句:“青山一抹殘霞,丹楓幾樹寒鴉。古澗秋風颯颯。夕陽西下,小橋流水人家。”
朱有燉的醒世勸誡之作,多是從當時富貴子弟吟風弄月,漂蕩任性的現實出發,提出勸誡,奉告他們應該戒此行跡,如《南曲柳搖金·戒漂蕩》道:
風情休話,風流莫誇,打鼓弄琵琶。意薄似風中絮,情空如眼內花,都是些虛脾煙月,耽擱了好生涯。想湯瓶是紙,如何煮茶。煨他莫再,莫再煨他,再莫煨他。休等叫街時罷。
“叫街”即為行乞。曲中揭露深刻,勸告有力。
朱有燉模仿元人張可久、張鳴善、劉庭信諸人的《詠風月擔兒樂府》,作《柳營曲·詠風月擔兒》23篇,旨在懲戒漂蕩子弟。
他還仿劉庭信的風流體樂府,作《醉鄉詞》20篇,戲題的漂蕩之人包括風流老兒、風流秀才、風流縣宰、風流小僧、風流道姑等20類人。這些戲題之作,包括的人物群體之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