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初期——先秦小說2(1 / 2)

萌芽初期——先秦小說2

宗教故事和地理博物傳說

遠古時候,人們對自然力是既恐懼又崇拜的,任何微小的自然現象都有可能被看成是神的意誌。在長期對自然畢恭畢敬的頂禮膜拜中,產生了原始宗教。宗教故事就是在此基礎上自然而然地被創造出來。

宗教故事的內容主要是,鬼神顯靈作祟的故事和關於卜算占夢的故事,這些故事的內容雖然是消極方麵的東西,屬於人們迷信的產物,但它對後世小說通過描寫妖鬼和記述夢境來反映現實,拓展想象和幻想的空間,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到夏商周時期,宗教信仰、祭祀形式、占卜預言已經到了成熟階段,宗教已經深入人們的內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春秋戰國時,史官把宗教故事記載進史籍,這時期的宗教故事多數都是幻化和神秘化的曆史故事。宗教故事沒有神話故事那樣迷人,引人入勝,但在題材和和幻想形式方麵卻有了新的變化,這種變化對誌怪小說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在神話中,神是幻想世界的主體,神話的幻想境域是排斥人類在外的神靈的世界,而在宗教故事中,人變成了幻想世界的主體,人可以與鬼神互相交往。

在宗教故事中,神已經不像神話中那樣可以死去,而是成為大自然中一種神秘的力量,通過顯靈來體現它無比的威力。

在宗教故事中,還出現了鬼的觀念,人死化為鬼,鬼可以隨意變化報恩複仇,這種鬼神不死和隨意變化的幻想觀念,對誌怪小說的形成發生了重大的作用,成為誌怪小說創作的一種模式。

春秋戰國時,社會動蕩不安,再加上生產力低下,人們認識世界的水平原始落後,因此在編著地理學或博物學書籍時,隻能根據自己的臆想附會,對地理博物方麵的現象加以解釋,因此當時的地理博物知識都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而荒誕化了,成為地理博物傳說,

春秋戰國時期地理博物學中記載的黑齒國、羽民國、不死國、一臂國、三麵國和黑齒人、羽人、獨臂人、三麵人等諸多誌怪化的地方和人物,就是人們道聽途說後加以臆想附會的產物,屬於地理博物傳說。

先秦的地理博物傳說主要記載於《穆天子傳》、《王會解》、《山海經》等古籍中,內容主要是遠方的國家和異地民族,還包括神山靈水、奇花異草、珍奇怪獸等,虛幻奇詭,新鮮怪誕。其中《山海經》的記載最為荒誕不經,是地理博物傳說的集大成者。

在《山海經》中,地理博物都被神話化和誌怪化了。比如《山海經》在它的第一篇《南山經》中記載:

南山經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饑。

有木焉,其狀如穀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行。

意思是:南方首列山係叫做鵲山山係。鵲山山係的頭一座山是招搖山,屹立在西海岸邊,生長著許多桂樹,又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種草,形狀像韭菜卻開著青色的花朵,名稱叫祝餘,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饑餓。

山中又有一種樹木,形狀像構樹卻呈現黑色的紋理,並且光華照耀四方,名稱叫迷穀,人佩帶它在身上就不會迷失方向。山中還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但長著一雙白色的耳朵,既能匍匐爬行,又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名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