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齊放——清代小說2(1 / 3)

百花齊放——清代小說2

文言小說高峰《聊齋誌異》

清代的文言小說可謂浩如煙海,非常繁多,這一時期也是文言小說最後的繁榮時期,有三種情況,一是清待初期文言小說的繁榮,代表作品為《聊齋誌異》;二是清待中期受《聊齋誌異》影響而創造的諸多小說;三是清代中期的《閱微草堂筆記》及受它影響的小說創作。

清代期初,文言小說異常繁榮,蒲鬆齡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傳統文學營養,以傳奇的筆法寫誌怪,成就了文言小說的高峰之作《聊齋誌異》。《聊齋誌異》代表了我國文言小說的最高成就。

蒲鬆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山東淄博人。他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2歲時才成歲貢生。

蒲鬆齡對科舉製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並深惡痛絕。他用畢生的精力完成了《聊齋誌異》的創作。《聊齋誌異》共8 卷、491篇,約40餘萬字。

《聊齋誌異》體裁大體分為兩類,一類類似於筆記小說,篇幅短小,記述簡要。一類近似雜錄,寫作者親身見聞的一些奇聞異事,具有素描、特寫的性質。大部分作品是具有完整的故事、曲折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的短篇小說。

作品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中,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數量最多,作者出於對遭受封建禮教壓迫的青年男女的同情,因此,在作品中讚頌了青年男女對婚姻幸福生活的熱烈追求。

在描寫愛情婚姻題材的作品中,作者塑造了許多聰明美麗、熱情善良,敢於反抗傳統禮教束縛的女子形象,她們愛憎分明,對美好的事物有著熱烈的向往和追求。

作品還對腐朽落後的科舉考試進行了激烈的抨擊,他塑造了一批有真才實學而屢試不中的知識分子形象,並對他們報以深深的同情。而對那些徇私舞弊的主考官進行了深惡痛絕的斥責和無情的鞭撻。

此外,作者對那些利欲熏心、熱衷功名、精神空虛的名利之徒也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深刻地批判了在科舉製度下培養出來的封建士子的醜惡靈魂。

《聊齋誌異》另一重要主題是揭露、譴責貪官汙吏、惡霸豪紳的罪行,抨擊黑暗的封建官僚政治。在這類作品裏,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見聞和深切感受,以犀利的筆鋒,觸及封建政治的各個方麵,深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矛盾,表達了對人們疾苦的同情。

《聊齋誌異》在藝術上代表著文言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它博采曆代文言短篇小說以及史傳文學藝術精華,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造奇設幻,描繪鬼狐世界,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色。

《聊齋誌異》在對唐代傳奇消瘦情節曲折、敘寫委婉、文辭華麗等成功的繼承上,又有了超越,具體表現在:一是從故事體到人物體,注重塑造形象;二是善用環境、心理、等多種手法寫人;三是具有明顯的詩化傾向。

《聊齋誌異》情節離奇曲折,富於變化。作者每敘一事,都力求避免平鋪直敘,盡量做到有起伏、有變化、有高潮、有餘韻,一步一折,變化無窮。故事情節力避平淡無奇,盡量做到奇幻多姿,迷離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

《聊齋誌異》的情節,還具有神奇、虛幻的特點,充滿著浪漫主義的豐富想象,其中凝聚著作者鮮明的愛憎與進步的思想。雖然屬於浪漫主義,但實際上是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的現實生活。

作者善於運用多種手法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在刻畫人物時,或通過人物的聲容笑貌和內心活動,或通過準確的細節描寫,往往寥寥數筆,便能形神兼備。

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還能做到充分的個性化,眾多的人物形象,大都具有自己獨特鮮明的個性特征。另外,作者還十分善於提煉和組織真實而富於藝術表現力的生活細節,來刻畫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作品中,通過生活細節塑造人物形象的地方俯首皆是,非常成功。

《聊齋誌異》雖然使用文言文來寫作完成的,但並不讓人感到晦澀難懂,它繼承了我國文言文的精練、簡潔、準確、生動等優良傳統,並從口語中提煉出大量清新雋永、詼諧活潑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因此,語言顯得簡潔精練,豐富多彩,富有表現力。

[旁注]

童子試 科舉時代參加科考的資格考試,亦稱童試,分為“縣試”、“府試”及“院試”三個階段。縣試在各縣進行,由知縣主持。清代時一般在每年農曆二月舉行,連考五場。通過後進行由府的官員主持的府試,在農曆四月舉行,連考三場。通過縣、府試的便可以稱為“童生”,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

貢生 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

科舉考試 隋唐至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製度。隋代以前采用的是世襲製和九品中正製選拔官員,這些製度導致出身寒門的普通人無法步入仕途,隋代開始改為科舉製,使得任何參加者都有成為官吏的機會。清代科舉考試逐漸僵化,被稱為八股文,後廢除。

[閱讀鏈接]

《聊齋誌異》問世後,影響十分廣泛,模仿之作也紛紛出現,雖然這些仿作的成就都不如《聊齋誌異》,但也各有其特色。

這些作品大多數誕生於清代乾隆至光緒年間。乾隆年間的作品主要有沈起鳳的《諧鐸》、邦額的《夜譚隨錄》、浩歌子的《瑩窗異草》;嘉慶、道光年間主要有馮起鳳的《昔柳摭談》、管世灝的《影談》等;同治、光緒年間主要有宜鼎的《夜雨秋燈錄》,王韜的《遁窟讕言》、《淞隱漫錄》等。其中比較著名的是沈起鳳的《諧鐸》、浩歌子的《瑩窗異草》和宜鼎的《夜雨秋燈錄》。

諷刺小說沿革及輝煌成就

諷刺是一種常見的藝術手法,在任何題材的小說中都可以運用。先秦文學的《詩經》中有怨刺詩,諸子著作中的寓意散文,就是以暴露一切醜惡腐朽的想象為其主要特征的,其中有對統治階級的諷刺,有對新興士階層的諷刺,還有很多對一般人情世態的諷刺。

到了漢魏,在散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諷刺之作,如賈誼的《新書》、劉向的《說苑》、《新序》、王充的《論衡》等。

唐代是古代諷刺藝術成熟的時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諷刺作品,諷刺大家韓愈、柳宗元以富有創新的批評精神,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諷刺作品。晚唐作家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與憤激之談。

宋元時期,諷刺藝術則在散曲及戲劇文學中得到了新的開拓和發展。明朝時期,諷刺散文都是有感而作,嘲諷中暗藏著人生的哲理,斥責裏蘊含著同情。小說方麵,諸如《西遊記》、《西遊記補》、《金瓶梅》裏也蘊含著對世態人情的譏諷。

在清代,出現了一些以諷刺為基本特色的章回小說。諷刺小說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魔幻化的諷刺小說,作品有《斬鬼傳》、《平鬼傳》、《何典》等。這類諷刺小說用怪誕的手法描繪現實中並不存在的鬼怪神妖,在詼諧的描寫中表現了嚴肅的主題。

第二類是寫實性的諷刺小說,這類諷刺小說是諷刺小說中的主流,代表作品為《儒林外史》。這類諷刺小說繼承和發揚了我國文學中現實主義創作精神,把諷刺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第三類是諷喻式諷刺小說,代表作品為《鏡花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