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藝術成就很高。首先是高超的描寫技巧,無論狀物、寫景,還是敘事,都能曆曆如繪,如千佛山、大明湖的景致、明湖居說書、桃花山月下夜行等,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另外,小說中的心理描寫和心理分析十分到位,能用貼切的語言,出色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還有,小說的結構也很有特色,小說以遊記的形式,以遊曆為線索,以老殘為中心人物,以散文的筆法敘事狀物,將沿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做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小說獨特的結構特點。
曾樸,字孟樸,江蘇常熟人,《孽海花》全書30回,前5回原為金鬆岑所作,後25回由曾樸續成。後來曾樸又對全書進行了修訂。
《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傅彩雲的故事為主要線索,通過當時京城內外官僚名士、封建文人的思想生活和社會風氣,展現了清末的政治、經濟、外交和社會生活的情況,對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
比起其他譴責小說來,《孽海花》思想水平要高一些。它並不局限於暴露和譴責,也致力於表現新人物新思想,描寫和申述了許多為國家命運而探索的進步人士和他們的改良主張,也肯定了太平軍是革命軍,還塑造了陳千秋、史堅如等革命男兒的形象。
在藝術形式上,作品把真實性與諷刺性結合起來,通過客觀冷靜的描述,把人物的麵貌習氣以至精神狀態,勾勒得繪聲繪色。
在具體寫作中,作者采用了近代較流行的塊狀小說結構,與傳統的網狀小說結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情節,波瀾起伏,曲折感人,井然有序。
作者還工於細節描寫,詞采華美,寥寥數筆,就能使人物的神態畢肖。同時,還吸取了西方文學的表現手法,在敘事寫人方麵顯示了新特點。
晚清譴責小說,呈現出一派譴責小說興盛的景象。除了李寶嘉、吳趼人、劉鶚、曾樸的作品之外,還有黃小配的《廿載繁華夢》和無名氏的《官場維新記》、《苦社會》等作品,這些作品各有其特色,均不同程度地引起當時社會的反響。
[旁注]
諷刺手法 一種修辭手法,言辭或情景所表達表麵意思與其本意相反。諷刺手法犀利有力,而且使用靈活,或正麵進攻,或旁敲側擊;或諷刺揶揄;或正顏厲色,一般包括漫畫法、對比法、托物法、反說法。
三教九流 泛指我國古代的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也泛指社會上各種行業、各色人物。
筆法 寫字、作畫、寫文章的技巧或特色。原是指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即中國畫特有的用線方法。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所用工具都是尖鋒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即為“筆法”。
小說結構 小說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說各部分之間的內部組織構造和外在表現形態。結構一部小說的過程,就是小說家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現主題的要求,運用各種藝術表現手法,把一係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輕重主次合理而勻稱的加以組織和安排的過程。
[閱讀鏈接]
1883年,18歲的吳趼人離家來到上海。他曾在茶館做夥計,後又到江南製造局做抄寫工作,月薪微薄。一次,吳趼人從書坊上得到半部《歸有光文集》,愛不釋手,由此萌發了創作小說的衝動。
1897年,吳趼人開始在上海創辦小報,先後主持《字林滬報》、《采風報》、《奇新報》、《寓言報》等。1906年,吳趼人擔任《月月小說》雜誌總撰述,發表了大量的嬉笑怒罵之文。此外,他還創辦了滬粵人廣誌小學,主持開辦過兩廣同鄉會。
1903年,吳趼人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寄往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辦的《新小說》雜誌,立即得到提倡小說界革命的梁啟超的賞識,將其發表於該刊第一卷第八期。從此,吳趼人的小說創作一發而不可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