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槐樹村看鄉土中國
財智
作者:陸曉平
吳建斌,曾長期擔任大型央企下屬企業常務董事、財務總監,在城鄉及城鎮化產業領域頗有研究。作為《新理財》的老朋友,我們一直在關注他的作品。從《海之龍》、《海之子》、《海之魂》到《財務智慧》,從《老板迷離》再到他的新作《博弈—房戰中的最後目標》。在這些作品中,我們明顯看到了吳建斌作品質量的穩步提高。《博弈—房戰中的最後目標》講述了在有厚重關中文化底蘊的古村落,如何發展統籌城鄉事業的故事。在小說中中國城鎮化建設所麵臨的種種困難和挑戰可謂一浪高過一浪。各方力量是如何一一應對挑戰的?讓我們在這個中國城鎮化建設的縮影中,循著墨香,共同尋找答案。
初讀此書時,是在回京途中。
如書中扉頁所述,這是一篇以中國城鎮化建設為背景的小說,沉甸甸近400頁,裏麵密布“拆遷”、“上訪”、“招商”等在當今轉型中國耳熟能詳的字眼。坦白來說,對於裏麵的一些場景,我並不覺得陌生。甚至,從小說中的槐樹村身上,我還隱約看到了一些家鄉的影子。
我的老家處於蘇北平原北部,村莊古樸,並不起眼。像小說中的槐樹村一樣,由於年輕人都外出務工,留在村子裏大多是些婦孺老人。留守兒童的無望,農民養老、教育、醫療等體製的缺失,農村自然環境的破壞,這些發生在槐樹村的問題同樣發生在老家的村子。甚至,作者小說中村民所述的有人“不知何故突然自殺了”,這裏也同樣存在,如其中一例:一兒媳嫌家裏貧窮離家出走,自幼喪父的兒子也自此撇下母親外出打工,經年不回。母親在家空餘思念成疾,再加上年老生活無靠,乃至不堪忍受而最終服毒自殺。
記得早在幾年前,村委會便要求村民不能自建房,說是上麵有通知,村子已被政府選為新農村建設試點,由政府統一規劃新居。後來,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上的確也有動靜,隻是如今幾年過去,家鄉秋風黃土還在,老樹仍舊一歲一枯榮,河流照舊豐沛奔流如昨,但規劃新居的事情卻依然沒有著落。原因無非也和小說中一樣:牽涉到土地流轉和拆遷問題,“鄉民都想趁失去土地和居所的最後機會獲得多一點利益”,於是,鬧事者有之,不妥協上訪者有之,當然,接受政府條件者亦有之。
回歸到小說本身,槐樹村的城鎮化建設項目為何一再擱淺?槐樹村村民為何會一分為二?究竟是誰造成了這一切?也許你會把原因歸咎於某些政府領導好大喜功、為了政績工程而不顧鄉村現實,也許你會給某些村民貼上短視、貪婪、愚昧、鄉願、市儈的標簽,但這樣的結論顯然有些倉促、草率。就像小說中村民所述,在失去自己的家園和土地之時多爭取一點利益,這點無可厚非,反正“不爭白不爭,不鬧白不鬧。”早在2100年前,提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司馬遷就指出趨利避害、自私自利是人類的本性,無論是對於小說中所謂不開化的農民,“各有心計”的政府官員,還是對於房地產開發商而言,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