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宏願——民間神話3
天上三星與人間福祿壽
那是在堯帝時期,當時的人們已經懂得星象與氣象有著密切的關係。通過觀察天象,掌握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性,來確定四季的變化規律,然後編製曆法,為生產和生活服務。
經過長時間觀察天上星星的運行規律,天文官認為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人都是一一對應的,對人的影響非常大,所以人們便給不同的星星起了不同的名字,寄予不同的象征意義,也象征著不同的神仙。同時,對天上的星星進行崇拜祭祀,以祈求各種願望。
由於星星在民間的影響力,所以古人就對之大加推崇,並按照自己的意願,賦予他們非凡的神性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從此對星星的崇拜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古代民間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實寫照。其中的“福”、“祿”、“壽”三星,就起源於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
傳說,那是在唐德宗時期,在湖南道州,有一位年輕的官員叫陽城,為人耿直。按照當時的照例,地方官每年都要進貢土特產品給皇帝,稱為任土貢。而道州的土特產與眾不同,需要把身材矮小的人作為貢品送到宮中做太監。
道州並沒有那麼多侏儒。曆任刺史為了逢迎皇帝,便把好端端的兒童置身於陶罐中,隻露出頭部,由專人供給飲食,用這種殘酷手段製造畸形侏儒進貢,來滿足皇帝荒唐的需求。
新任道州刺史陽城的到來,使百姓看到希望。陽城首次提出取消進貢侏儒慣例,冒死上書給當朝皇帝,拒絕上貢。他說:“首先,曆代典章製度沒有下屬必須上貢矮奴的規定。此外,即便道州有身材矮小的百姓,他們也隻是矮民,而不是什麼矮奴。”
陽城一番義正詞嚴的申述,令皇帝良心發現,也是畏懼朝野反對呼聲。所以,進貢矮民的事以後就不了了之。從此,人們特別感激這位救民水火的父母官,於是建廟供奉。又因為陽城令道州百姓母子團圓,重獲家庭幸福,於是敬奉他為“福”星,陽城廟也稱作福神廟。
星官消除天災,好官免去人禍。於是,天上福星與人間的好官陽城,漸漸合二為一,清官身份的福星從此誕生。
“祿”星祭的是張亞子。張亞子究竟是什麼人,說法不一。有的說他侍母至孝,仕晉戰死;有的說他為民行醫,深受愛戴;也有的則把他說成是神仙一類人物。
張亞子本與天上文昌星無關,但他是如何成為文昌帝君的呢?
據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記載,鬥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重、六曰司祿。意思是說北鬥星的上方有六顆星組成一個星座,象筐形,它就叫文昌宮,六星的最後一顆星是司祿之星,它的職責是“司祿賞功進士”,也就是主宰人間賞罰功名、提拔士人為官的工作。
後來,由於讀書人廣泛的崇拜,司祿星的職責淹沒了五顆星,文昌宮其他的職能淡化,成了一個主宰讀書人追求祿位命運的專職星座。自唐代開科取士以來,熱衷功名的文人學子認為文昌星高懸頭頂、神秘莫測,期盼文昌星能夠從天庭走向大地,以便隨時供奉,求得保佑。
道教抓住學子的這種期盼心理,選定張亞子為文昌帝君,說他奉玉帝旨意,管人間府事掌人間祿籍,司天下文運。
據資料記載,文昌帝君真正與文昌星神重合還在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後,覺得長期的武力征服達不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必須偃武修文,據說在1285年,元太史官曾上奏朝廷,說天下文運將興,第二天,元仁宗就出生了。元仁宗繼位後,於1315年下詔開科取士,這是元開國後首次考試。第二年,元仁宗就加封張亞子為文昌帝君。
從此,文昌帝君成為讀書人的偶像和保護神,文昌宮便成了學子們終年祭祀的神聖殿堂。
正是在道教和文人儒士的大力推崇下,唐宋元明帝王的不斷加封,梓潼神才與主管文運的星宿文昌星重合,變成了文昌帝君,張亞子由地方小神一躍成為天下共祀的文昌星,專司功名、文運、利祿。
文昌帝君名稱還有很多,又稱為梓潼、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雷應帝君、瘟祖等。
文昌帝君身邊有二位童子,一個叫天聾,一個叫地啞,以示不泄漏考試秘密。
“壽”星祭的是南極仙翁。那是在北宋時期,皇帝大多信奉道教。有一年冬天,京師街頭不知從哪兒來一個老道士,說來也奇怪,這老頭長得身矮頭長,腦門高聳,像生了一個大瘤。須發皆白,手執一根彎彎曲曲的拐杖,儼然有仙翁之態。
看到他的人無不稱奇他的長相,於是有人就偷偷畫下了他的古怪體貌。沒過多久,這個老頭的名聲傳進了皇宮,剛登基的宋英宗趙曙正巧好想知道自己的陽壽,聽到世間有這樣的奇人,急忙叫人把道士召進宮裏。
老道對皇帝的提問隻笑而不答,卻向皇帝討酒喝。宋英宗命人抬來一石宮釀佳醪,可他隻喝了七鬥不到,就醉醺醺地離開了。
第二天,司天台稟告:昨觀天象,見南極壽星飛臨到皇帝的寶座,不知道陛下察覺到了什麼征兆?
宋英宗這才恍然大悟,忙派人再去尋找老道,可老道已無影無蹤了。
從此,這件奇事被當時人廣泛地傳播開來。有人偷偷繪下這個老頭的模樣,被認定為壽星的真容,並稱之為壽星,別稱南極老人星。後來他就成為了我國的壽星的代名詞。
在我國民間,福的含義十分廣泛,包容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願望與目標。古人曾根據所處時代的風尚,把福的內容分為5個方麵,稱為五福。不同時代,五福所代表的內容又有所不同。
在唐代以後,人們把福、祿、壽三星的形象更加具體化。福星手拿一個“福”字,根據人們的善行施賜幸福;祿星捧著金元寶,掌管人間的榮祿貴賤;壽星鶴發童顏,前額突出,精神飽滿,慈祥可愛,托著壽桃,拄著拐杖,可給人增壽。
在民間風俗中,不僅崇拜福神,還製作了各種福的吉祥圖案蝙蝠、佛手和雲紋等。每逢新年,人們在祈求來年萬事如意的時候,家家都要在門上貼“福”字,來表達心目中對福的向往,也包含著人們對福神賜福、降臨福運的祈求。“福”字往往要倒著貼,取諧音“福到了”,表達福神臨門的意思。
在祭祀祿神的民俗活動中,還有一種“跳加官”的表演,有祈願祿神賜給官運,祝願主人家或賓客鴻運高照、升官發財的意義。
在民俗中,對福、祿、壽的喜愛更多地體現在新年貼祿神年畫的習俗中。人們在年畫中畫上蝙蝠、梅花鹿、壽桃等物,用它們的諧音來表達福、祿、壽的含義。
在《壽星圖》中,畫的內容多是長著白胡須的壽星,一手拄龍杖,一手托仙桃,周圍點綴著鬆樹、仙鶴、仙鹿、靈芝、葫蘆等吉祥物,更增添了吉祥的意味,反映了民間對五福長壽的祈望。
在千百年的流傳中,福、祿、壽三神,經曆了由自然神靈到人物神靈的演化曆程。對福、祿、壽三神的崇拜,寄托了民間百姓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也集中地反映了我國農耕、手工業時代的吉祥觀念,而且形成一種尊老敬老、忠孝慈善的吉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