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間,歙縣豐南吳一蓮是淮海的徽商,他有一個好兒子,飽讀詩書,中舉做官,步步高升,離家越來越遠,兒子也難得回家一趟。
在兒子往西關負責收稅時,已經做官二十多年了,老夫妻兩這才決定到官署去住幾天。
多年不見父母,兒子十分高興,連忙為他們接風洗塵,安排他們在官署裏住下,說自己公務繁忙,沒時間陪他們玩,讓他們自己走一走看一看。
吳一蓮還是那個話:“兒子啊,你盡量努力去辦公事,不要顧及我們,家裏我們都能夠勉力維持,到這個地方來,更不需要你操心的。”
轉了幾天,一天吃晚飯的時候父子相聚。父親問兒子在西關主要是幹什麼事的?兒子說負責稅收。吳一蓮歎了一口氣說:“我轉了好幾家店鋪,發現你們的稅收實在是太高了,各家商人被盤剝得吃不消了,如果商店倒閉,你們又到哪裏征稅呢?”
兒子點頭稱是,說:“兒子到歸安去當縣令的時候,父親就告誡我,那裏雖然有一些富翁,但是山多地少,賦役繁雜,老百姓日子過得很艱難。兒子遵循父命,訪貧問苦,體恤民生,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幹了一些事。但是到這裏來隻管收稅,不能主政,有的問題不好解決呀,還盼父親諒解。”
父親說:“我能理解。你剛入仕的時候,我送你‘寧靜’、‘淡泊’二語,那意思就是要你體民情,解民困,勤勉政事,你看,能辦多少就是多少吧。”
“那,父母稍安,兒子就去辦公了。”
母親還想和兒子多說些話,但是看到他匆匆忙忙的樣子,也不便多說了。半夜睡不著,見書房裏還亮著燈光,拉著丈夫過去看。深更半夜了,兒子還伏在桌子上閱案卷宗,母親心疼,衝著窗戶裏喊:“兒子啊,天不早了,明日還要早起幹事的,早點安睡吧。”
兒子聽見來開門,要父母去休息。吳一蓮就說:“你忙你的去,年紀輕輕的,應該吃點苦,仔細點啊,多多上心啊,都是關係到百姓生死的。”說著拉妻子走了。
兒子盡量減免實在貧苦百姓的賦稅,他們得知,是吳老經常提醒兒子為百姓著想,十分感動,悄悄來給他送禮。
吳一蓮堅決不收,說:“我是當父親的,告誡兒子是我的本份,他為你們辦事,是他的本分。你們如此高看我,我哪裏敢當啊,禮物是無論如何不收的。”
兒子的下屬也帶點東西來看兩個老人,說他們隻是盡點地主之誼,不成敬意。
吳一蓮馬上把他們的禮物放在門外去,說:“我讓兒子不能收受禮品,我自己就更不能收禮品了。既然教育兒子做清官,我難道不更應該做清官的父親嗎?如果你們不把東西帶走,我就讓兒子親自到你們府上去還。”
誰還敢再送禮了呢?吳一蓮擔心幹擾兒子做事,決定還是與妻子回鄉,臨行前再三告誡兒子:“一定要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親好人啊。”
有這樣清廉的父親,當兒子的不清廉都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