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膽大包天,要改鹽法(1 / 1)

鹽課就是鹽稅,是中國曆代王朝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規定了嚴格的禁私法令。由於鹽是生活必需品,因此,鹽課具有明顯的“人頭稅”性質。

英宗年間的行引法,有許多不公平之處,鹽商把糧食運到邊關,換得了鹽引,拿到了就等於有了資格證書,但還要到稍遠的地方去等待鹽場的鹽出來,拿到了鹽才能到指定的範圍內去賣,不用說當中許多風險,還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

江浙一帶是鹽商們聚集的地方,最近幾天,聽說鹽務官員要派人來考察,鹽商們都推舉程正奎作為他們的代表。

他是什麼人呢?是一個徽商。字時耀,歙縣臨河人,生於明成化年間。他從小勤奮讀書,學業有成,家裏本來讓他去走科舉道路的,正當準備好功課要應考的時候,父親病倒了,為了挽救日趨沒落的家庭生活狀況,長子必須挑起家庭支撐的大梁。

程正奎輾轉到江浙一帶經營鹽業。讀過書的人到底不一樣,很快掌握了善賈之道,又能很好把握義利之間的關係,根據鹽法的規定靈活經營,幾年後就成為江浙一帶的大商人,這樣既有清醒的頭腦,又能言善辯,充分掌握法律的人,義不容辭地成了鹽商的代表人物。

見到鹽務官吏們,程正奎不卑不亢,有問有答,說起來頭頭是道,官員們對他都很感興趣,故作姿態地問鹽商們有什麼要求?他馬上拿出自己的呈詞,向鹽務司上書請求變革鹽課征收之法。

官吏們都大吃一驚:“原來你是有備而來的呀!但是,你要求修改鹽法,這可是國家的法定,豈是隨便能夠更改的?”

鹽運使當時板著臉說:“大膽程正奎,你知道鹽業法規是誰製定的嗎?這是明太祖規定的。鹽法運行至今已有幾十年時間了,誰膽敢提出變更?”

程正奎毫無懼色地回答:“大人,太祖高皇帝製定的鹽法至今有多少年呢?您也說了,起碼有幾十甚至上百年了。時間的推移,讓曆史已經翻過一頁又一頁。隨著時間的遷移,當年的鹽業已經發生了變化,鹽法當然也不能完全符合今天的實際情況了。既然不符合,那麼就需要改革,隻有改革,才能保證如今鹽業發展啊。”

官兵們竊竊私語,認為他說得有幾分道理,鹽運使因此問他:“你具體說一說,到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革?”

程正奎說:“按照以前的鹽法規定,各個地方生產鹽的鹽場需要按登記注冊的鹽商分派鹽務,再根據生產鹽的多少增減鹽課。但是,鹽業生產也免不了天災人禍,天氣不適宜,鹽的收入減少,一旦鹽戶逃亡,額課更會大減。如何避免鹽戶逃亡使國家失去納稅的名額,同時又能讓鹽戶通融獲取盈利呢?因此隻有改革,才能讓鹽法所起的積極作用繼續保持下去,否則法規就會因為陳舊而變成陋規,就會阻礙正常的生產發展。”

一個官員問他:“你的改革具體內容是什麼?”

“法乃經營之利器,非割喉之刀。諸位大人都是主持國家發展大計的,這正是你們要慎重考慮的事啊。”程正奎說,“小民們在一起議論,根據在實際運作中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都在小人的上書裏麵,我們變更鹽法的建議,既有利於國家也有利於鹽戶,希望能夠采納。”

此人不凡,說起來頭頭是道,有禮有節,主張改革舊的法律條款,也體現了法治精神,難能可貴呀!官員們雖然是執行政策的人,但不了解經商的細節,不可能單獨進行工作,必須吸收有經驗的商人一起來做。

鹽務司官員們都認為他博學多才,既懂得鹽業,通曉鹽法,也能代表鹽戶心聲。再一調查,發現程正奎嚴格遵守鹽法的規定,合法經營,不鑽空子,不偷稅漏稅,便申報錄用他為鹽務司顧問。皇帝下詔同意了,程正奎就由一個鹽戶成了鹽官,上任不久,管理鹽業的官員也向他谘詢鹽策,他則條陳利害,侃侃而談。不僅經辦了蘇浙鹽務政事,而且提出對鹽課鹽務的一係列改革主張。官員便聽從他的建議,下達了管理辦法。有的條款,還刻上石碑,屹立在錢塘江畔的鹽官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