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老在他鄉,也不願還鄉(1 / 2)

中國人骨子裏的傳統都有思鄉情結,不管在外麵打拚多少年,最後都要葉落歸根,回到自己的故鄉。徽商更看重這一點,經營多年,積攢的錢財都送回故鄉,建造大宅子,買來良田,老了以後就回家頤養天年、含飴弄孫。

婺源縣的吳綱卻不一樣,出門經商八年了,也沒捎一封信,更沒回一趟家。

妻子在家很不放心,一天,對已經長成人的兒子說:“你父親出去多年,一點音訊都沒有。他也是快到60歲的人了,不知道在外麵過得怎麼樣?是不是還活著都難說……”

兒子叫吳琨,見母親說著老淚縱橫,也十分想念父親。他還記得,十歲的時候,那一年年成不好,家裏斷了糧食,他肚子餓得咕咕叫,問父親要吃的。

吳綱沉重地一口氣說:“家裏實在過不下去了,我還是出去做點生意混飯吃吧!”

妻子正擦拭眼淚,驚訝地抬起頭說:“家裏都揭不開鍋了,哪裏有做生意的本錢?也沒出去過,你知道做什麼生意才好?”

吳綱說:“我已經打聽好了,牛蹄子這個生意做的人很少,它既能當藥治病,也是一道好菜。藥鋪裏和飯店裏都需要的。做這種獨門生意一定能賺錢,成本也不是很大……”

見他很有把握的樣子,母子倆依依不舍地把他送到山口,見他的身影消失在遠方才回家。可是年年盼他,年年見不到人,難道他在外麵有什麼意外了嗎?

兒子自告奮勇地說:“孩兒已經長大成人,讓我出去尋找父親吧!”

當母親的也舍不得兒子出遠門,可是丈夫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吧,隻有讓他出去尋父。準備了一點幹糧,吳琨背在身上,順著父親出山的足跡一路找去。遇見人就問,先是打聽到,父親已經從安徽走到山東去了,到了山東的有關地方尋找了個遍,沒找著,人海茫茫,父親在哪裏?

吳琨盤纏用完了,心想這樣走下去不行,餓死了也找不到,幹脆一邊做買賣一邊找父親吧!他用剩下的錢置辦了一副擔子,前麵裝黃酒,後麵裝醬油,挑著擔子一邊叫賣一邊到處打聽。

這一天,在一個鹽商家門口歇腳,聽鹽商口音是徽州歙縣人,問他見到過一個婺源人沒有。鹽商說見過他父親,早已經從山東到揚州賣魚去了。吳琨趕緊謝過,挑起擔子,一路叫賣又往揚州趕去。

揚州是個煙柳繁華的都市,吳琨到了那裏,什麼也不看,直奔魚市,找了一處又一處,菜市場問遍了,依然沒有下落。

這天來到一個水碼頭,那裏有十幾個賣魚的攤子。魚販子為兜攬生意紛紛叫賣,嘈雜聲裏,夾雜著家鄉口音。他走過去,放下擔子,駐足良久,看了一陣:賣魚的老人麵目黧黑,兩鬢蒼白,依稀還有父親八年前的模樣。

他走過去試探地問:“老人家,聽你的口音不是揚州人啊。”

對方抬起頭,也聽出麵前這小夥子的口音:“我是婺源的人,你從哪裏來的?我們好像是同鄉耶。”

賣魚老人這麼一說,吳琨驚喜交加,蹲下來直視著他的眼睛,直愣愣地說:“老人家,你是不是姓吳啊?”見他茫然地點點頭,撲過去一把抓住他沾滿魚腥的手,迫不及待地喊,“父親,你一定是我的父親,我是你的兒子吳琨啊——”

“小琨?你真是小琨嗎?你怎麼到這裏來了?”賣魚的正是吳綱,八年來,兒子變化太大,從一個孩子長成一個青年,他真的認不出來了,不相信地搬過他的腦袋,見他腦門心有一個旋兒,這才確認了,趕緊收拾東西,帶他到一家飯店裏歇息。

說起八年來的經曆,吳綱唏噓不已:說以前認為,賣牛蹄子是獨家經營的生意,應該好做。誰知道,經營的人少,是因為買的人太少,生意難做。出門帶的本錢也賠光了,沒臉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