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位過去隻是個貨郎,後來不僅在徽州,在世界上都有名聲了,成為響當當的數學家。既然這麼有學問,國家有難辦的事兒也要找他咯。
這不,國家要改革了,這事可不小。明朝中葉,王公貴族大量占奪土地,朝廷的大學士徐階占有最多,一家就有二十四萬畝全國納稅的土地,江南有的大地主也能占田七萬頃。他們拒不繳稅,還想方設法盤剝農民。租種官田的農民苦不堪言:“一畝官田七鬥收,先將六鬥送皇州,止留一鬥完婚嫁,愁得人來好白頭”。
更有甚者,“為田追租未足怪,盡將官田作民賣,富家得田民納租,年年舊租結新債”,於是,社會矛盾越來越嚴重,各地紛紛起義。
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內閣首輔張居正奉旨改革,要在全國“土地丈量”,推行“一條鞭法”。那就是“總括一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一概征銀,官為分解,雇役應付。”
首先就要把各州縣的田地丈量準確,按畝折算繳納,再合並征收銀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那個時候丈量土地,全部靠繩尺牽量,如果田地比較寬闊,或者周邊不太整齊,丈量勞動強度大,也很不準確。徽州的土地基本在山上,測量難度更大,複雜的計算必須要請出算學大師程大位。
一開始,程大位隻是參與計算,坐在房裏,風吹不著日曬不著,計算雖然複雜,但比較那些丈量土地的人要輕鬆多了。
一天累下來,參與者一個個長籲短歎,都來求助:“程先生,算盤你都能造出來,不能給我們想個測量地的好辦法嗎?”
他難道不了解徽州的土地嗎?崇山峻嶺、懸崖峭壁不說了,即使有點土地,夾雜在山石之中,測量的人彎腰撅屁股忙上半天,繩子拉不直,還是量不準。
“好,我想想辦法。”程大位答應了。為了解決問題,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冥思苦想,要創造一種新的丈量工具。
工具得用木頭製,他去木匠那裏想辦法。
木匠正在解料,師傅一邊與徒弟拉鋸子,一邊哼著一首歌謠:
諸葛統領八員將,每將又分八個營。
每營裏麵排八陣,每陣先鋒有八人。
每人旗頭俱八個,每個旗頭八隊成。
每隊更該八個甲,每個甲頭八個兵。
請問諸葛孔明統領多少將兵啊?
徒弟跟著學了一遍,馬上問師傅:“到底是多少將兵啊?”
師傅搖搖頭:“我也不知道。”
程大位走過來,一口報出數字:“我知道,諸葛孔明軍師統領將兵一千六百七十七萬七千二百一十六人。”
木匠師徒詫異地看著眼前這個陌生人:“先生,您怎麼知道的?”
程大位笑笑:“這是一道自乘得數的算術題目,也是我解答出的難題之一啊。”
師傅放下鋸子,站起來,恭敬地彎腰致禮:“原來,您就是程先生?我們都說您是神算子啊,今天可見著您了。”
程大位讓他免禮,說自己也是來請教的,於是說出了測量中的問題,問用什麼辦法能夠準確地量地?
木匠答不上來,說:“我們測量最多的都是木頭,最多就一棵大樹吧!再大也大不多,不如一塊地的一個邊角,怎麼量得出來呢?”
見神算子陷入了沉思,木匠就自顧幹活了。為了把樹鋸開,攪動墨鬥,放出沾有墨汁的黑線,在木料上輕輕一彈,就畫出一條直線,放出的墨線有多長,畫到木料上線條就有多長。
程大位看見他用墨鬥劃線,靈機一動,豁然開朗,他一拍腦想到了辦法。一連幾天晚上徹夜未眠,在紙上畫來畫去,幾天以後,設計出了“丈量步車”。用木料製成外套和十字架,用鐵製造成轉心、鑽腳和環,然後從外套的匾眼中收放篾尺,隻要鑽腳插入田地測量點,丈量、讀數、攜帶都十分方便,不用的時候,收起來,提著外麵的環就可以帶走了。
他興衝衝去找木匠,根據他的圖做出來實物,再反複修改幾次,果然成功了。他們那個測量點完成任務比別人快很多,大大提高了丈量的速度和準確度,量地的人員也感到很輕鬆。
消息傳出去,州府的官員讓他帶著工具現場展示,看後大加讚賞,讓各地都來學習,但是路遠的來不了怎麼辦?程大位說他可以畫出圖來。
於是,他畫出了完整的零件圖、總裝圖、設計說明和改型說明個,在全套書麵資料上,還標誌出它由竹製的篾尺、鐵製的等部件組成。根據這套資料,任何地方的木工都能很方便地仿製出來。
後來,他把這些圖紙,都收入到他編著的《算法統宗》第三卷中,1578年左右發明的丈量步車,就這楊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卷尺,程大位因此被譽為“卷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