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隻因讀書多,方知石是寶(1 / 1)

徽州府績溪縣華陽正東有個雲川村,村裏有一位高人,名字叫許金,字廷,人稱澗洲先生。他從小飽讀詩書,見多識廣。曾經有一個僧人說他相骨不凡,以後不是大富便是大貴,能夠光宗耀祖。

大概,人生的預測讓他從小有高遠的誌向,腹有詩書氣自華,出脫得氣宇軒昂,為人又寬宏大度,從來不斤斤計較。他家的田地與另一家人靠邊,那家人要占便宜,種莊稼的時候,把他家的地種上自家的莊稼。家人都很氣憤,要去理論,他卻不以為然,說,讓他去吧!後來幹脆就把那一溜子地給人家了。

因為為人寬厚,得到當人的尊重與推舉。鄉裏有什麼奇聞怪事,大家都爭先恐後地來告訴他。就在他讓地不久,村裏人就來向他報告一件稀奇事,說有親戚帶話:雲川村二十裏外有一座荒山,山上有發黑的石頭。有人在山上放羊時肚子餓了,把泥土刨開,挖個底坑,用黑石頭砌個土灶,燒起柴禾烤山芋吃。柴禾燒完了,石頭燒得通紅,把山芋都烤糊了,不知發生了什麼怪事?

大家害怕,擔心將來石頭燃燒起來,把山上的草木都燒了,連帶把房屋也燒了。村裏人都說:“許老爺命大福大造化大,能夠鎮得住妖孽,幹脆,您把那荒山買下來算了。”

許金親自去勘探,果然見山上有發黑的石頭。刨去外麵的泥土,地下的黑色石頭更多。山裏閉塞,無人能知。他可是度過很多書的人,知道這種石頭是一種燃料。《山海經》中稱為石涅,魏晉時稱石墨或石炭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首次使用煤這一名稱。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已經有人懂得用煤炭作為燃料了。

回家查書,果然,《山海經》裏有三處石涅的記載:一處見於該書的《西山經》,“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另二處見於《中山經》,“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其上多石涅”,“又東一百五十裏,曰風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

再翻書,知道隋、唐至元代,冶金、陶瓷等行業都用此作燃料,煤炭還成了市場上的主要商品,這是寶貝啊。

許金大喜,出錢買了下來,取名為萬寶山,雇人挖出運到外地,賣給煉銅的煉焦的燒瓷器的,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他也成了礦山老板。

他想,自己能發財致富,靠的是徽州山水,應該用這些錢的為老百姓幹事,於是樂善好施,救濟貧困,同時興修水利,造福鄉民。

他居住的村東有一百多頃田,經常缺水灌溉,幹旱之年顆粒無收。於是他拿出了一萬多兩銀子,到山裏采伐巨大的石頭運來這裏,修成了五裏長的水渠,從遠處引來了灌溉的水,造成成旱澇保收的良田,附近的家家戶戶都受益不淺。

許金有長遠的目標,資助他人,也為別人長遠利益打算。一次他在江蘇經商,看到一個地區幹旱嚴重,沿途都有餓死之人,想到洞庭山下太湖水邊有許多灘塗,他就向當地官府申請,要求買來造田。那一片濕地本來也沒用處,閑著也是閑著,官府就允許了。

許金雇人開墾了十多傾田地,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人家都以為他要發財了,但是,他拱手相讓,又向官府申明,說他開墾的是義田,就是讓沒有土地的農民百姓耕種的,他不收取一文租金,於是廣招農民耕種,讓他們自己耕種自己收獲,從此蘇州無錫一帶就有許多義田,造就了富裕的一方土地與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