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是東南亞人們對海盜的貶稱,多來自日本,也有中國及外國的亡命之徒,他們橫行海上,殺人越貨,也有深入大陸,燒殺搶劫的。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六月七日,浙江杭州灣南岸上虞縣居民正在納涼,海邊不知何時停靠了一隻外國船隻,那船突然著火了,下來一百餘多倭寇開始了入侵我國東南沿海的行動。他們兵分兩路,其中一支部隊往西北而來,以凶殘的手段和機動靈活的戰術打得明軍措不及防,節節敗退,竟然穿越績溪、涇縣到了南陵。
蕪湖之南,大片房屋被燒,許多軍民被殺,一片煙火。蕪湖得知,縣丞陳一道父子率領驍健力戰獨進,沿著泥濘的道路迎戰敵人,卻在南陵全軍覆沒,父子兩不幸戰死。
噩耗傳來,眼看蕪湖這座遠近聞名的商城將慘遭荼毒,無數生靈將被塗炭,商鋪要關門,百姓想逃難,滿城人心惶惶。這時,一個叫阮弼的人站出來了,他振臂高呼,號召青壯年人組織起來保衛家鄉保衛鄉鄰。
認識他的,知道阮弼是蕪湖首富,他不僅做染紙,還擴大到染布業,把零散的小作坊聚集起來,聯合成立了漿染局。染色紙、染色布暢銷半個中國。可是他是歙縣岩寺鎮人,既不是官吏,又不是軍人,大可以回鄉避難,何必擔這份風險?
阮弼卻說,他少年時代就來蕪湖經商,產業俱在此地,不僅接來父母贍養,而且把賺來的產業一分為三,給兩個弟弟各一份,為他們成家立業。所以,蕪湖已經成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家族的命運也與此城休戚與共,絕無後退道理。長街商鋪雲集,市聲若潮,不能毀於一旦。他當眾發誓,不趕走倭寇絕不罷休。
不了解他的人,見他是年過半百的人,看起來文弱,說起來儒雅,可畢竟沒有領過兵、打過仗,有什麼能力抵禦一路殺過來的外敵?聽說那些倭寇能手接飛矢,幾千明軍死在他們刀下,我們這些手無寸鐵的百姓如何能打得過他們?
阮弼聯絡鄉民,出了告示,說正是因為飽讀詩書,知道“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商人不能隻保自己家產,也有責任保護一方百姓,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蕪湖沒有城牆,敵人一旦入境,誰敢說能保住身家性命?我們人多勢眾,未必不能戰勝敵人。
他製定了周密的禦敵計劃,出錢購買武器,招募青壯男人,組織了一支幾千人的保鄉團。集結好隊伍,拿出錢來殺豬宰羊,歃血盟誓。
他站在高處,斑白的胡須在風中飄拂,清臒的麵目充滿凜然大義,他說:“我們怕什麼?倭寇是人,我們也是人,即便他們是氣勢洶洶的老虎,但遠道而來,已是強弩之末,我們人多勢眾、地形熟悉,即使殺不了,也能把他們趕出去!”
他捐資抵抗倭寇的壯舉,不僅讓蕪湖百姓感佩,更激勵了在場的幾千男兒,大家眾誌成城,排兵布陣,嚴防死守。倭寇殺來,見蕪湖嚴陣以待,不敢貿然闖入,繞道而走,從太平府繞去攻打南京去了。
蕪湖百姓歡欣鼓舞,地方官吏為他請功。朝廷得知一個商人竟然能挺身而出、保護人民,理當論功行賞。
阮弼堅辭。他說:“我隻是士農工商這四民之末的生意人,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何德何能受此大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