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弼領頭抗拒倭寇,卻不接受朝廷賞賜,隻是關心蕪湖的安危,趁此進言,說蕪湖城池空散,應該築起城牆,才能保障安全。官府盤算,那得花費多少錢財啊,沒有采納。
他隻能退而求其次,想到縣丞父子的犧牲,都因為蕪湖到南陵的道路崎險峻、交通不便,於是帶頭捐出重金,為此修路。蕪湖商人見他為抵禦倭寇見義勇為做出了榜樣,於是紛紛解囊相助。終於,一條磚石鋪砌的大道從蕪湖通向南陵,兩地官商百姓的往來也方便了許多。
事實證明,阮弼的擔憂是有道理的。蕪湖由於沒有城牆,連官府也遭遇劫難。先是縣衙金庫七千緡銅錢被劫,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又被盜賊劫走五千八百緡銅錢,地方國庫空虛,就是想築城也無能為力了。
這時阮弼已年過古稀,兩個弟弟過世,他們的家小及兒女都靠自己養活。可為了保一方平安,他又一次舉起義旗:呼籲大家出資修城。拿出巨資,號召大家捐款。蕪湖人議論紛紛:一個徽商,為了蕪湖人民的安危,多次慷慨出錢出力,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見賢思齊呢?
大家被他的精神感動,一個全城捐款熱潮迅速掀起,不但商人出錢,而且百姓也捐款,三個月沒到,就籌齊了所有的經費。公元1581年,官府沒花一文錢,就建起了固若金湯的蕪湖城垣,而護衛著長街商鋪的西門城樓獨立翹楚,全是由阮弼獨自出資修建的,被朝廷譽為“百城之冠”。
百姓與官吏紛紛要求為阮弼請功,朝廷又頒敕功勳禮服賜予他。阮弼將近耄耋之年,須發全白,更顯示出一派仙風道骨。對於頒敕之旨,依然平靜如水地婉拒:“商人沒能衝鋒陷陣,隻有捐款賑軍,與用生命保家衛國的士兵相比,不過隻是捐出了部分錢財,實在有愧,不該領取朝廷的賞賜啊。”
皇帝得知,頷首稱讚阮弼嘉言懿行、高風亮節,更堅定了要賞賜他的決心。隻是以名代物,改變了方式。按照明朝成規,民間凡年滿八十以上的老人,朝廷下詔賜爵一級。阮弼隻有七十九歲,朝廷為其破格放寬年限賜級,以示恩重,還將他名列榜首。由阮弼獨資修建的蕪湖西門城樓巍峨屹立,如譜寫一曲輕財重德的詩歌。於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弼賦門,勒石刻字,流芳百世,以示表彰。
阮弼並沒有受寵若驚,樂善好施,依然如故,生前關心著他的漿染事業與蕪湖百姓安危。他的後人開拓創新,發展壯大了蕪湖漿染業,形成“織造尚鬆江,漿染尚蕪湖”的全國五大手工業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