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確實看重君子,大概作《易》的人本身就是君子。君子替君子說話,自然在情理之中,無可非議。倘若也能為小人說上幾句,稍微看顧一下小人,這世界也許會變得更好,不會有那麼多兵匪盜賊犯罪分子。這樣,恐怕更能體現“天道”。
《周易》能告訴我們什麼
【原文】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①。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②。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③。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注釋】
①鮮:少,這裏指很少有人了解。②日新:不斷更新。生生:變化不止.③極數:窮盡卦、交的變化。
【譯文】
陰陽的交替變化就叫做道。相繼不斷就是善,成就萬物的是性。仁者從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仁;智者從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智。平民百姓每天接觸陰陽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它表現出來就是仁,隱藏起來就是用,鼓動萬物,不與聖人共同勞神憂慮,它的崇高品德和偉大業績達到了頂點。擁有萬物就叫偉大業績。不斷更新就叫崇高品德。變化不止就叫易。生成物象就叫乾。仿效乾而完成物象就叫坤。窮盡卦支而預知未來就叫占問。承接更新就叫事。陰陽交替不可把握就叫神奇。
【讀解】
《係辭》的作者在這一節裏闡發自己對“道”的看法,認為宇宙萬物產生的根源在於“道”,即陰與陽的交替變化。道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道也無所不在,卻難以把握,隻有聖人君子才能完全領悟。
這些抽象的議論都在表達一種宇宙觀,一種哲學思想,難怪晉通百姓不大搞得清楚。不過,如果不要說得那麼高深,”百姓還是可以懂的。比如生命,來自於雌、雄的結合。比如花朵,生於陽光和土壤。比如時光,由白天和黑夜構成。這就是陰陽交替結合產生萬物。
陰陽觀具有中國特色,深入咱們心裏,我們自古以來就用它看待和解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
孔子對《周易》的個案分析
【原文】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①,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係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交。言天下之至噴,而不可惡也②;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裏之外應之,況其逐者乎③?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裏之外違之,況其選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還,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④;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號眺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⑤;同心之言,其臭如蘭(6)”。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7),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7),其無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8),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四,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11)。君不密(12),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凡事不密,則害成(13);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四?《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分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16)。慢藏誨盜,冶容誨淫(17)。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18)。”
【注釋】
①賾(Ze):繁雜。擬:模擬。物直:事物的特點,特征。②惡:意思是胡言亂語。③邇(er):近。④樞機:控製彎弓發射的裝置,比喻關鍵所在。⑤利:鋒利。金:金屬。(6)臭(Xiu):氣味。(7)錯:用作“措”,意思是放置。(8)斯:此,這種。術;方法。(9)伐:誇耀。德:這裏的意思是自滿。厚;敦厚。(10)輔:輔佐。(11)階:台階,階梯。(12)密:慎密。(13)幾:用作“機”,意思是重大。幾事:重大的事。(14)盜:盜賊,強盜。(15)乘:這裏指車。器:用具。夠慢;怠慢,輕慢。(17)誨:教,勸。冶容;妖豔的容貌。(18)盜之招:意思是招盜,招惹盜賊。
【譯文】
聖人用卦畫來顯示天下萬物的繁雜現象,模擬萬物的形態姿容,反映它們的特征,因此稱為卦象。聖人用卦象來顯示天下萬物的運動變化,觀察運動變化中的普遍聯係,以推行立身處世的準則和規範,加上文辭,用以判斷吉凶,因此稱為支。言說天下萬物最繁雜的現象,不能妄自開口;言說天下萬物最複雜的運動,不能胡言亂語。擬出卦象,然後言說,琢磨探求,然後行動,經過比擬和討論,來把握事物的變化。
“鶴在樹蔭中鳴叫,幼鶴應聲附和。我有美酒,與你同享。”孔子說:“君子住在家中發表言論,如果說得好,那麼千裏之外的人也會響應,何況近處的人呢?坐在家中發表言論,如果說得不好,那麼千裏之外的人也會背離,何況近處的人呢?言論出於自己,影響到民眾;行為產生在近前,遠處也有反應。言論和行動,就像君子的樞機,樞機一發動,就決定著君子的榮辱。言論和行動,是君子用來影響天地萬物的手段,難道能不慎重嗎?”
“聚在一起的人先呼叫逃跑,然後勝利歡笑。”孔子說:“君子為人處世的準則,要麼入世要麼出世,要麼沉默要麼發言。兩個人心齊誌一,就像利刃可斬斷金屬;心齊誌一的言論,它的氣味就像蘭花一樣芳香。”
“初六:用白茅鋪墊以示恭敬,沒有災禍。”孔子說:“假如放在地麵上就可以了,用白茅去鋪墊,又有什麼過失呢?這表示慎重到了極點。白茅是很普通的物品,卻可以用於重要場合。按照這種慎重的態度來行事,就不會有什麼過失。”
“君子勤勞刻苦,謹慎謙虛,會有好的結果。吉利。”孔子說:“勤勞刻苦而不自誇,有功績而不自滿,這是敦厚到極點的表現,是說有功卻甘居別人之下。德行說的是弘大,禮節說的是謙恭。謙虛則是致力於恭敬而保全自身的地位。”
“天上出現直龍,凶險。”孔子說:“尊貴而沒有地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眾,賢人處在低下的地位而無人輔佐,所以動輒就危險。”
“在家室內不出門,沒有災禍。”孔子說:“變亂的產生,是以語言為階梯的。君子言語不慎密,就會失去臣下;臣下言語不慎密,就會喪失性命;重大的事不慎密,就會造成危害;因此君子由於慎密而不出家門。”
孔子說:“《易》的作者了解盜賊嗎?《易》說:”帶著許多貨物,背負馬拉,惹人注目,結果強盜來了。‘負重是小人幹的活兒,車馬是君子乘坐的用具。身為小人卻乘坐君子的車馬,盜賊就想著去搶劫。地位在上的人怠慢,地位在下的人就橫暴,盜賊就想來劫奪。懶於收藏財物是教人偷盜,妖豔的容顏是教人淫亂。
《易》說:“帶著許多貨物,背負馬拉,惹人注目,結果強盜來了。‘這是招引盜賊。”
【讀解】
在這一節裏,我們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對《周易》作了個案分析,並且力。以發揮,說自己的看法。將它們選出來,為的是讓大家看看孔聖人如何評點《周易》。
“鶴鳴在陰”幾句出自專講禮儀的“中半卦”,本以詩歌形式表現男女相悅唱和,孔夫子卻發揮出了君子大人對自己的言行要慎重的宏論。出自“同人卦”的“同人先號眺而後笑”,本講打仗時先被圍後獲勝的情景,孔夫子看出了兩個人要同一條心,一個鼻孔出氣。出自“大過卦”的“藉用白茅”說的是恭謹從事,孔夫子就此認為慎重無過。“謙卦”的“勞謙,君子有終”倒是講君子大人要謙虛謹慎,勤勞刻苦,孔夫子認為這是敦厚的表現。“就分’的“亢龍,有悔”是占天上的星象,孔夫子卻扯到了君子大人脫離民眾而孤立。“節卦”的“不出戶庭”說的是在家中隨便一點,不守禮節,無傷大雅。孔老夫子則發表了“禍從口出”的妙論。“解卦”的“負且乘,致寇至”說的是商人滿載而歸途中遇到強盜,孔夫子卻說是小人越軌招引盜賊。
看來,這位聖人君子之中的領袖人物所戴的有色眼鏡的顏色過於深了,以至於處處不忘為君子大人的崇尚品德美言幾句,不忘貶責小人來烘托君子的高尚偉大。
讀前人的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本屬正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嘛,誰能擺脫“有色眼鏡”的限製?聖人都不行,你我凡人也一樣。但是,讀別人的東西,讀出了其中沒有的東西,應當算是自己的創作了。既然是創作,幹脆寫自己的,又何必去尋微言大義而大大發揮?
《周易》出來以後,曆代有眾多的人去闡釋,其中又有眾多的人在闡釋時附會上一些本不屬於《周易》的內容。這風氣,多半與孔老夫子的榜樣有關。或後來,《周易》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原來的麵目被層層掩蓋,難以看清了。
言與意的矛盾
【原文】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日:“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①,係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蘊邪②?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③,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陵,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係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父。極天下之噴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注釋】
①情偽:真情假象。②蘊:內涵。③形而上者:思想、觀念等沒有確定物象的意識形態。道:理論,原則。形而下者:可見可觸的具體物質。器:具有實用性的物質。
【譯文】
孔子說:“文字不能完全表達語言,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意義。”那麼聖人的意圖就不能表現出來了嗎?孔子說:“聖人創立卦象是為了充分表達意念,設置六十四卦是為了充分表達真偽,加上文辭是為了充分表達要說的話,使卦史變化相通是為了充分顯示有利之處,激勵人們是為了充分顯示它的神奇。”“乾卦”和“坤卦”集中體現了《易》的內涵嗎?乾坤確定了秩序,《易》的原則就以它為基礎。乾坤毀滅了,那麼就無法體現《易》的原理。
《易》的原理體現不出來,那麼乾坤差不多就要停止運動了。因此,形而上者叫做道,形而下者叫做器,將它們結合調節叫做變,推演運用叫做通,在民眾中實施運用叫做事業。所以,卦象是聖人用來顯示天下萬物繁雜的現象,模擬它們的外形麵貌,反映事物的特性,因而叫做卦象。聖人用來顯示天下萬物的運動變化,觀察它們的普遍聯係,以推行立身處世的準則和規範,加上文辭,用以判斷吉凶,因此稱為艾。極盡天下萬物最繁雜的現象,這是卦象的演化,激勵天下萬物運動的,是卦交辭的啟示。互相聯係並適度調節,是變化的結果。推動萬物運行,是變通的結果。對它們心領神會的是人,默默成就它們,無言中確立信賴,是德行顯現的結果。
【讀解】
人世間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用什麼方式來表現宇宙萬物千變萬化的形貌及其內在聯係,用什麼方式來傳達人們內心對大千世界的深奧複雜微妙的感受。
《係辭》的作者認為,隻有超凡入聖的人才能成功地解決這一難題,而《周易》則是成功解決這一難題的代表作、典範,所以被看成是“經典”。具體地說,《周易》用六十四個卦象和卦辭、爻辭,揭示了天地萬物的形貌、特點、聯係、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表現了聖人對天地萬物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聖人的偉大品德。
姑且不說作者一再表現出的對“聖人的厚愛,這裏提到的“言”與“意”的矛盾,恐怕才是真正要關注的焦點。言語、話語、表達手段和方式總是有限的,外部大千世界和深幽的內心世界卻是無限的。如何用有限來表現無限,既是哲學問題,又是藝術問題,同時也是人生問題。老百姓關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隻有聖人君子(精英)才會去思考遠離切身利益、又關係到切身利益的這類問題。他們的思考是有價值和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