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三章父親(1)(2 / 2)

父親沒什麼文化,在外打工無非是憑一身的力氣掙一點血汗錢。做的是有苦又累的活兒,而且收入甚微。在外麵謀生,吃住就不敢怎麼講究了。聽父親說,有時候出去一兩個月沒找到活兒,更是舉步維艱,“一分錢難倒英雄漢”。以前和父親聊天的時候,父親也聊到早些年出門打工的事情,真可以用一把辛酸一把淚來形容了。高考結束的那個暑假,我去到父母親打工的地方。父親帶我遊覽城市的途中,父親不斷的把窗外的一些建築指給我,說這是他們九十年代年代修的。有些建築已經跟不上城市日新月異發展的步伐,正在準備拆遷。城市在不斷的發展更新。父親也把自己最寶貴的年華留在了這裏。在城市的某一個角落,曾經也留下過父親的印跡。一座城,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

父親以前是一個石匠,八十年代時我們那裏還不怎麼流行外出打工,所以除了種莊稼外,空閑時間父親經常去幫人開山取石。打石匠也算是一門手藝活兒,更是苦力活兒。一塊又一塊的石頭從遙遠的山上抬回來,鑿成合乎要求的形狀。整個過程都全憑手和肩,真佩服他們的壯舉。在我們村子裏,許多老房子的院子就是父親當年砌成的。如今村子裏已有開石場了,父親再也不打石了。

家住大巴山,那裏最多的東西除了山就是樹了。以前每到冬天來臨,父親便會進山燒炭。和院子裏幾位年輕有力的人一起,在山裏用幹草和塑料薄膜搭建一個簡易的草棚,冬天就在這裏住下了。然後再挖幾口燒炭的窯,準備好柴火就可以開始燒炭了。窯有大有小,大的一次可以燒出千餘斤木炭,小的一次可以出數百斤木炭。冬天,空曠的山野裏伐木聲“丁丁——錚錚”的傳響。一縷青煙飄蕩在山穀之中。整個冬日父親都圍繞著斧子和炭窯轉,一個冬天下來可以燒上萬斤的炭。母親則主要負責賣炭。冬天的早晨,外麵的水凝固成冰,昔日流動的山泉也凝固成冰柱懸掛在懸崖上。母親前一天晚上就把第二天要拿到集市上賣的木炭裝好,第二天天還未亮,母親便起床背一背簍木炭到集市上去賣。家離集市有兩個小時的路程,母親經常是照著手電筒,背著沉甸甸的木炭行走在山路上。趕到集市上時天也才剛剛亮。把木炭放在集市的空地上等待來往的人選。有時候等了一天也沒有人來買,那是令人沮喪的事情。父母掙來的每一分錢都是如此的來之不易。勤儉節約是父母交給我的另一個好習慣。

父親辛辛苦苦一輩子,雖然什麼也沒留下,可是父親把我從一個嬰兒撫養成年已經足夠證明父親的偉大。父親一輩子平平凡凡,沒做出過什麼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大事情,可是父親身上那種對人對事的態度和精神更是留給我的彌足珍貴的財富。